刷到一段63岁环卫工大姨的视频,瞬间破防了。她顶着烈日扫街,手掌磨出老茧,一个月工资才1400元。记者问她过年能不能休息,大姨红着眼眶说:“大年初一也得干,扫不完的垃圾啊……”最后那句“下辈子不做人了”,像针扎在每个看客心上。



一、1400元的生存困境

大姨的工资单撕开了基层劳动者的伤疤:1400元不仅低于当地221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连一线城市白领月收入的零头都不够。她每天工作超10小时,没有五险一金,生病只能硬扛。更心酸的是,这笔钱要养活自己、补贴子女,还要给孙子发200元红包——这是她全年唯一的“体面”。

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环卫工人平均月薪仅3800元,比行业平均水平低69.2%。而像大姨这样的高龄临时工,常被劳务外包公司“吸血”,工资被层层克扣。湖南、江苏等地虽规定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的130%,但基层单位总能用“临时工”身份规避责任。

二、63岁还在扫街的残酷现实

大姨的遭遇不是个例。全国60-65岁城镇低龄老年人中,超320万人在环卫等行业打零工,薪资普遍未达最低工资标准。他们本应退休享福,却因农村养老金每月仅307元,被迫涌入城市干最脏最累的活。更讽刺的是,广州等地已开始对环卫工设35岁招聘门槛,未来这些老人连扫地的机会都可能失去。



法定节假日三倍工资?在大姨这里就是奢望。春节本是团圆日,她却要凌晨4点上街扫鞭炮屑,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到手工资还是1400元。法律虽明确规定加班费标准,但临时工身份让他们维权无门。

三、破局之道:让政策长出牙齿

好在已有地方探索出解法。湖州市将环卫工工资与CPI挂钩,基本工资定为最低工资的150%,每两年调整一次;北京石景山区把综合工资提升至4300-4500元,缩小行业差距;广州更出台政策,明确环卫工基础工资不低于最低工资120%,并设立岗位津贴、工龄补贴。这些举措证明,不是不能改,而是愿不愿改。

对大姨们来说,最迫切的是落实三件事:

1. 工资透明化:公开环卫项目招标成本,杜绝层层转包克扣;

2. 社保全覆盖:打破“临时工”身份壁垒,强制用工单位缴纳五险一金;

3. 尊严保障:设立高龄环卫工专项救助基金,提供免费体检和意外险。

四、你我能做的小事

当你随手把垃圾扔进分类桶,就是对大姨们最大的尊重;看到老人独自搬运垃圾,搭把手比拍照发朋友圈更实在;在社区留言板呼吁提高环卫工待遇,你的声音可能改变政策。正如武汉快递员汪勇当年组织车队接送医护人员,普通人的善意,往往是压垮不公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姨的泪水,照见了城市化进程中被忽视的角落。1400元不是她的“市场价”,而是被压榨的底线。当政策不再把高龄劳动者当“临时工”,当社会不再把环卫工当“工具人”,当每个老人都能体面老去,这个社会才算真正进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