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南华早报》5月11日文章,原题:香港博物馆观众可以放下手机欣赏艺术吗? 我最近去M+博物馆参观“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展览,发现大多数观众不是在拍作品,就是在和作品自拍(如图)。每当我在展品说明前驻足时,总会挡到“拍照打卡”的人。我不禁想问,有多少人愿意真正停下脚步,静静欣赏这些艺术品?
如今,艺术成了社交媒体上的背景板。“我来过”“我见过毕加索的真迹”的照片仿佛比艺术本身更重要。说到底,我自己也不完全无辜。几周前,我在米兰亲眼见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也忍不住拍了张和家人的合影,并与其他人分享这份喜悦。
如此频繁地拍摄实在令人费解,毕竟多数展品都能在网上找到高清图像。当下艺术市场日趋成熟,许多买家将艺术品视为投资工具,却未必懂得其精髓。政府机构一直在努力推动艺术教育,但大家的观展习惯似乎还停留在“打卡”阶段。我们需要提升艺术修养,学会超越表象去理解艺术。
艺术鉴赏至少有两个层次:一是直观的美感与情感共鸣;二是理解作品的内在故事。特别是现代艺术,如果不学习,就很难理解。比如,若不了解立体主义等流派,便难以真正领会毕加索相关作品的奥义。作为一名空间设计师,我很好奇毕加索是如何用二维画布来描绘三维世界的。
一个好的展览能够帮助我们进入艺术家的世界,理解他们的表达与想法,进而产生共鸣。毕加索曾说,艺术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他所创作的一切都是为现在。这句话提醒我们,欣赏艺术最重要的是“在场”。当我们站在一幅画前,请收起手机,让自己沉浸其中,去感受艺术家的目光,或许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丹尼斯·李,任伊然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