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里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老祖宗早就告诉咱们,交朋友得挑拣着来,尤其是上了岁数,更得把眼睛擦亮。
年轻时候为了生计奔波,难免跟各种人打交道,可到老了才明白,时间就像手里的沙子,得留给让自己舒服的人。
人老了以后,有四种人哪怕以前关系再好,能躲多远躲多远,不然吃起亏来够你受的。
一、见不得你好的"酸葡萄"朋友:跟这种人来往,纯属给自己添堵
老话儿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可有些人呐,你过得差他瞧不起你,你过得好他又眼红你。
我邻居王大爷就遇见过这事儿:退休后攒钱买了辆代步车,本想跟老伙计分享高兴,结果有个朋友阴阳怪气地说:"岁数这么大还瞎折腾,小心哪天摔着。"
王大爷后来才明白,这人自打年轻时就爱攀比,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
你想啊,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能享享清福,何必跟这种"见不得别人碗里肉多"的人较劲?
古人讲"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遇见见不得你好的人,咱犯不着跟他置气,躲远点就是了。
毕竟老了老了,图的是个心顺,不是跟人比高低。
二、浑身负能量的"祥林嫂"式熟人:听多了抱怨,再好的心态也得垮
民间有句俗话:"跟悲观的人在一起,喝凉水都塞牙。"
有些老人啊,一见面就抱怨:"儿女不孝顺""身体这儿疼那儿疼""活着没意思"......
刚开始你同情他,耐心开解,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也跟着唉声叹气,干啥都提不起劲儿。
就像我妈以前的老同事李阿姨,每次聚会都大倒苦水,后来我妈干脆找借口不去了。
《庄子》里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老了老了,咱得学聪明点,远离那些"负能量黑洞"。
不是咱心狠,而是人的精力有限,与其花时间听别人抱怨,不如多去公园遛遛弯、跳跳广场舞,跟乐呵呵的人待在一起,自己也能多活几年。
三、搬弄是非的"长舌妇"型旧识:舌头根子能杀人,躲远点少惹麻烦
老辈人常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有些老人闲着没事干,就爱凑在一起嚼舌根:"谁家儿媳不孝顺""谁谁谁偷偷攒私房钱"......
你要是跟着听了,回头这话传出去,说不定就成了你的"罪状"。
我爸单位的老陈头就吃过这亏:有回听人说老张头退休工资比他高,转头跟人闲聊时说了句,结果传到老张耳朵里,俩人生了半年的闷气。
《弟子规》里讲:"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人老了,犯不着掺和这些家长里短。
那些总爱搬弄是非的人,就像村口的"搅屎棍",离得越近越容易惹一身骚。
咱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种种花、养养鱼,比听那些闲言碎语强多了。
四、只知索取的"白眼狼"式故人:喂不熟的狼,暖不了的心
有句俗话叫:"斗米恩,升米仇。"
有些人呐,你帮他一次两次,他记你好;可你帮得多了,他就当成理所当然,哪天不帮了,反而跟你翻脸。
我表舅就遇见过这种"忘恩负义"的主儿:早年帮邻居介绍工作,后来邻居隔三差五来借钱,有回没借成,转头就在背后说表舅"抠门"。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总有些人,把别人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只知道伸手要,从不懂得回报。
人老了,攒点钱不容易,攒点感情更不容易。
对于这种"只进不出"的人,咱得学聪明点,该拒绝就拒绝,别惯着他的毛病。
毕竟,真心换真心,虚情换假意,咱犯不着为了不值得的人委屈自己。
结语:六十耳顺,该给自己的圈子做做"减法"了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活到六十岁,就该活得通透点:
听不得的话,不听;处不来的人,不处;耗人心神的事,不做。
年轻时候总想着"多个朋友多条路",到老了才明白,圈子小一点,心才会静一点;朋友真一点,日子才会甜一点。
往后余生,咱就跟那些能聊得来、处得暖、看得顺的人待在一起,种种花、散散步、喝喝茶,这才是老年人该有的日子。
记住了,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