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山西一村民称“村里浇地180元每小时”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图片
自3月中旬起,当地遭遇严重干旱,村里两口深井抽水时间大幅延长,原本4小时能抽满,现在20小时都难以抽满,水资源短缺,浇地用水更显紧张。
于是,村委会采用“二次提水”喷灌系统灌溉,村支书称每小时抽水60吨,按3元/吨计算,总价为180元。
但村民质疑定价未公开详细成本构成,且与隔壁村30元/小时的浇地费相差巨大。
村民计算后发现,一亩地浇灌成本高达900元,远超亩产收益,导致许多村民只能看着农作物干枯。
相关部门表示,正积极协调解决此事。
三刀认为,南张村的"二次提水"喷灌系统,表面上是应对旱情的技术方案,实则是资本与权力合谋的产物。
与其说是"天灾"引发的危机,不如说是"人祸"的集中爆发,它撕开的是农村水利治理的层层疮疤。
而村支书解释的"每小时抽水60吨,按3元/吨计算"的定价逻辑,在村民眼中不过是掩盖利益输送的幌子。
当隔壁村仅需30元/小时的浇地费,南张村却以6倍的价格横征暴敛时,这种巨大价差的背后,或许就存在着不可告人的利益链条。
众所周知,像这种现象并非孤例。
近年来,大量水库、机井被承包给第三方公司,资本以"市场化运营"为借口,将公共资源变为牟利机器。
正如网友所言:"资本一但控制了水源,农民就没有了活路"。
的确,如果水资源被私人垄断,干旱便不再是自然现象,反倒会成为资本“收割”农民的绝佳时机。
图片
面对持续旱情,虽然相关部门也拨付了专项资金。
然而,遗憾的是。
很多情况下,这些红利在层层传导中被严重稀释,而南张村所获得的微薄补贴,与实际需求相比,或许就是杯水车薪。
除此之外,基层治理的失效,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困境。
村委会在定价过程中,既未公开成本明细,也未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这种"暗箱操作"暴露出了农村决策机制的形同虚设。
而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在村民眼中也不过是拖延推诿的代名词。
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民肩挑手扛,修建了那么多的水库、水渠,这些本应属于全体人民的水利设施,如今却要花钱买水灌溉,这种历史的荒诞真的令人痛心疾首。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私有化趋势正愈演愈烈。
长此以往,种地成本就会远超收益,农民被迫放弃灌溉任由作物枯死,到时候"谁来种地"的问题就会变得愈发尖锐。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水利兴则农业兴,农业稳则天下安。
要破解南张村这一困局,就要从根本上重塑农村水利治理体系,让公共资源回归公共属性,让农民真正成为水利设施的主人。
只有这样,才能守住农业的命脉。
正如古人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农民的生存权被肆意践踏,任何发展都将失去意义。
请【点赞】,点【在看】,把文章【转发】给您身边的人,谢谢!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