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农行事件引争议,制度与人情的碰撞何去何从?
近日,一则发生在湖南株洲农行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事件的经过令人揪心,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银行制度与人性关怀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据悉,一位62岁身患重病的老太太,因急需5万元救命钱用于转院治疗,家属携带相关证件前往农行株洲田心支行取款。但由于存单密码遗忘,银行告知需本人到场办理密码重置或挂失手续 。
家属称已向银行说明老太太病危,患有糖尿病、偏瘫且骨折,但银行调监控却显示家属仅表示“身体不好”,双方各执一词,病情成了罗生门。
无奈之下,家属将老太太用轮椅抬至银行。到达银行时,老太太头都抬不起来,眼睛也睁不开。但柜员仍要求她进行摇头眨眼等刷脸动作,从下午4点一直折腾到5点半,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老人的病情恶化,最终不幸离世。银行后来也承认,看到老太太状态就该启动应急预案,却拖延到悲剧发生。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家属为了取出这笔救命钱,被迫选择继续折腾老太太办手续,而不是将钱直接打给医院。可就在老人断气十分钟后,银行却迅速把钱取了出来,这一操作实在令人寒心。
事件发生后,银行表示能双人上门办理业务,但家属却对此政策毫不知情。这不禁让人质疑,银行的上门服务是否只是形同虚设?为何不在客户遇到困难时主动告知?反观其他支行,提前预约就能上门办理业务,避免了此类悲剧的发生。
这起事件给广大老百姓敲响了警钟:家中有重病老人的,一定要提前备好委托书、病历和户口本放在急救包。定期存单不仅要记好密码,最好让子女知晓账户信息。遇到银行死磕规定时,直接拨打银保监电话远比抬人到银行更有效。
网友们对此事也是议论纷纷,有人指责银行过于冷漠,只知道机械执行规定,不顾及客户的生命安危。也有人认为家属在沟通病情时可能存在隐瞒,导致银行未能及时了解情况。但无论如何,一条鲜活的生命消逝,实在令人痛心。
制度是死的,可人是活的。银行作为服务机构,不应让冰冷的规定凌驾于生命之上。银行窗口里坐着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当看到插着氧气管的老人时,理应先考虑救人,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规定。
希望这次血的教训,能够推动银行等机构对相关制度进行反思和改进,在坚守规定的同时,多一些人性的温暖,给生命多留一条活路,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