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段时间,史学家们用了“战国”两个字来形容这样一个刀兵四起、狼烟遍地的年代。
到了战国后期,西边的秦国逐渐成了这个时代的主宰。公元前24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嬴政继承了秦国王位,秦国统一全国的形势逐渐显露了出来。
此时,战国七雄中北方相对较小的国家燕国便开始慢慢地意识到了危险的到来。尤其是燕太子丹,更是嗅到了秦国的硝烟的味道。
公元前229年,秦王派遣名将王翦与杨端和率领大军进攻赵国。仅用了一年时间,二人便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从此在战国的版图上消失。
灭了赵国以后,乘胜追击的秦军便直接剑指燕国,并发大军压境,兵临易水。燕国的灭亡,就只是眨眼之间的事。
这燕国自燕惠王登基后,便撤换了令诸侯胆寒的燕国名将乐毅,导致燕国在与诸侯的争战中接连溃败,国势也日渐衰微。
及至燕太子丹掌权之时,燕国更是风雨飘摇,难以为继。眼看燕国就要被秦国灭掉,燕太子丹不得不使用刺客救国。
此时,燕太子丹想到了被司马迁称之为战国第一义士的荆轲。于是,在他的一番操作之下,秦燕之间便上演了一出战国时最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荆轲行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国假意献给秦国城池的藏着锋利的且淬着剧毒匕首的地图,以及败逃至燕的秦将樊於期的首级,便准备去刺杀秦王。
出发的那天,燕太子丹率众来到了易水之滨,为荆轲送行。那一天,易水之滨冰刀雪剑,寒风卷霜带雪,仿佛要将人间所有的余温都带走。
这样的寒风吹在人的身上,简直是刺骨冰寒。而此时大自然所有的声音,就只剩下易水那滔滔不绝的呜咽声了。而这样的呜咽声,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戏演奏着悲壮哀怨的序曲。
此时,在众人神色凝重的目光中,身着一袭皎白长袍的荆轲迎着凛冽的寒风大踏步而来。他身姿挺拔,面容冷峻,宛若天神一般,巍然行走在怒吼的凛冽风中。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希望看到那个他所期盼的能与他同行的人。然而,众里寻他千百度,始终找不到他的一丝踪影。
失望的荆轲正要动身离去,耳边却忽然传来了一阵低沉清脆的击筑声。众人赶紧侧耳细听,这声音却一下子变得细若游丝,仿佛绝迹了一般。
众人正要失望,这声音却在一刹那间变得激越紧迫,悲壮昂扬,如铁马冰河,似万马奔腾,若黄河决堤……
这激越昂扬的音乐,听得荆轲心中汹涌澎湃,于是随着这悲壮沉郁的击筑声,他吟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绝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世人传唱了两千多年的《荆轲歌/渡易水歌》。它虽仅有两句,却悲怆苍凉,感染力极强,直透心扉,令闻者无不潸然泪下,哀伤难抑,全场亦皆沉浸于悲痛之中。
开头的“风萧萧兮易水寒”一句,虽然仅有寥寥七字,却将易水那有无尽的寒意、凄冷的氛围渲染得无比的悲凉。
易水之滨的寒风呼啸,宛如天地间悲号的哀曲,和易水的凄冷交织映照,共同勾勒出一幅悲壮而寂寥的图景。
在这幅悲壮而寂寥的图景中,荆轲那孤傲坚毅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人们的眼中,他明知此行危险重重,九死一生。可他仍然义无反顾,毫无惧色,只为能给天下带来安宁。
所以,这开篇的第一句,不仅烘托了荆轲出征时那种冷峻与肃穆的环境气氛,更是暗中折射了荆轲内心的坚毅与从容。
他深知刺杀秦王绝无生还的可能,但为了燕国免遭强秦的侵犯,为了天下苍生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选择拼死一搏,选择了国家大义,从而踏上了这条布满荆棘的绝路。
接着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是荆轲视死如归的出征宣言,这宣言掷地有声、豪迈悲壮,彰显了他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
“壮士”一词,表达出荆轲义薄云天,敢于为天下人舍生取义的刚毅与果敢。他或许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他胸怀大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却是值得天下人永远学习。
“一去兮不复还”六个字,表达了荆轲的大义凛然,他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从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踏入危机四伏的秦宫,却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
这一句诗,宛若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悬挂在人类灵魂的灯塔上,映照出人性最伟大、最崇高的一面——为了真理与信仰,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生命。
荆轲的歌声,荡气回肠,令闻者无不为之动容。而太子丹以及其率领的燕国宾客,或掩面悲泣,或感动呜咽,皆为荆轲的壮烈而钦佩。
在无限悲壮的击筑声与歌声中,荆轲与秦舞阳坚定地登上了去秦国的车,只留下那尚未回过神来的燕国宾客,以及那永远回响着荆轲悲壮歌声的易水。
到了秦国之后,荆轲的刺杀行动正如史书所写,完全失败身死,燕国最终也没能改变其灭亡的命运。
然而,荆轲这首悲壮慷慨的《荆轲歌/渡易水歌》,以及他那伟大而崇高的精神与气节,却永远镌刻于易水之滨,化作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宝。
荆轲的慷慨激昂,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更是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与传承。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义士,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在当今社会,荆轲刺杀秦王那样的行为我们或许不再需要,但荆轲那为了家国天下而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精神,却依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荆轲这15字的绝句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传承。
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与追求,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