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这个人,从来就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甚至也没想过要当什么正人君子。所以其实宽宏大度、以德报怨等高风亮节在他身上基本上是不大可能出现。这位名垂千古的开国皇帝,大家讨论一下他的功和智,其实是没什么太多问题的,但是要讨论他的德行,估计他自己都难以启齿去自我标榜一下的。
所以,封建皇帝这个概念其实被刘邦同志打折了一条腿。秦始皇创造“皇帝”这个称号时,是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也就是说,“皇帝”的支撑因素其实主要有“德”和“功”两个。但是自刘邦这里开始,“德”是直接被刘邦给干没了的。想当皇帝?功劳足够大就行,只要你能把整个天下打下来,你就是实至名归的皇帝。
这种思想肯定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的,也不是刘邦所希望的,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刘邦的自我打样就是这个意思。这其实也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要剪除那些异姓王的主要原因。
但是即便消灭了那些异姓王,刘邦以及他的继任者也是心里不踏实的,因为纯粹以功劳定待遇的管理模式太脆弱了,统治成本极高、被取而代之的风险极大。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嘛!所以刘邦后面弄了一个著名的“白马之盟”,相当于是一个高级的内部协议。算是给老刘家的皇位加了一道防火墙。
但是,像“白马之盟”这一类内部协议会一直有效吗?其实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协议其实都是君子协议,君子和君子之间才有可能协议有效,君子和小人、小人和小人之间,任何协议都是无效的。请大家记住,维护协议效力要靠实力!刘邦死后,军功集团其实是背叛过“白马之盟”的。
真正让皇权变得更加稳固一些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了忠孝文化,用“君为臣纲”给皇权再上了一道防火墙。但最后在三国时代,这一套统治秩序被司马懿父子给摧毁得干干净净……
讲这么多,主要是告诉大家,在刘邦时代,皇权是相当不自信的,因为皇权的构建过程确实少了许多底气和信心支撑。所以刘邦对大臣以及身边人的猜忌之心都是比较重的,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大功臣都被逼死,但是,有一个人是比较另类的,那就是雍齿。雍齿这个人堪称刘邦最痛恨的人之一,但刘邦最后不光没有杀他,反而将其封为侯爷,使其得了善终,这很不刘邦,有点让人费解。
雍齿,秦朝泗水郡沛县人,家里是沛县的好强,比刘邦在当地更有势力一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雍齿最开始跟同为豪族的王陵关系很好,但一直看不上有点泼皮无赖的刘邦,经常折辱刘邦。其实这就有点后世袁绍跟曹操早年间的关系,属于一种典型的圈子文化。
刘邦后来起兵反秦,被推选为沛公。这一点,其实雍齿是不服的,大家都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人,都知根知底,雍齿本来就有点看不上刘邦,结果刘邦被推选为了带头大哥,雍齿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服怎么办呢?要么你刘邦就迅速让我对你心服口服,要么我找到合适的机会就背叛你呗!临时搭伙过日子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刘邦打下丰邑之后,安排雍齿单独镇守丰邑的时候,雍齿被陈胜的手下周巿(fu)一威逼利诱,就投靠了周巿,成为魏国的复国股东。
但刚刚事业起步就被手下携款背叛了,这是刘邦肯定无法接受的。这要是不能杀鸡儆猴,以后背叛刘邦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背叛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就会愈演愈烈,这就是所谓的破窗效应。
可刘邦的草创队伍前期的战斗能力很菜,回师去打丰邑,但是没打下来。相当于别人拐跑了自己的老婆,自己去要个说法,结果被那个奸夫给暴揍了一顿……反正这事的侮辱性太强了,连一向嬉皮笑脸的刘邦都给气病了。
但刘邦这个人有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对于自己该干的事情,那一定是拼了老命也要去想办法干成的,绝对不会轻易一蹶不振的。所以刘邦又出去搬救兵,其实也就是贷款搞事。刘邦当时瞄准的贷款对象是谁呢?是新立的楚王景驹!但因为在半路之中就接到了他老婆吕雉家族的一笔重要资金——砀县六千子弟兵,所以就没去找景驹了,他觉得这么多人拿下一个丰邑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刘邦志得意满地带着新融资的队伍再去打丰邑,又被雍齿给打败了。
所以,真正让刘邦在江湖上很没面子的人就是雍齿,相当于刘邦一出道就被雍齿往泥巴里踩了两回。
最后是项梁和项羽叔侄帮刘邦保住了一个义军首领的基本体面,借了十几名将军和5000项家军给刘邦,让他击败了雍齿。这相当于是保住了刘邦的饭碗,所以不管怎么说,刘邦虽然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他对项羽确实是有亏欠的。
雍齿被刘邦击败之后,逃往了魏国。但魏国也是昙花一现,没多久就被章邯给灭了。所以雍齿又投奔了赵国势力,最后在秦朝彻底覆灭的那段时间又重新投靠了刘邦。
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纳闷了,刘邦愿意接受雍齿吗?刘邦愿意当一个二手车爱好者吗?高阶的群体在人生算法上都是以利益优先的,刘邦不接受雍齿,那雍齿转过头去投靠项羽行不行呢?再一个,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这个时间点,跟雍齿关系较好的王陵在干什么呢?王陵不照样也是割据南阳,不怎么搭理刘邦?所以,大家去看一些历史人物的行为,一定要从双方的角度去来回思辨!
雍齿投靠刘邦之后,拼命干活、证明自我,那是肯定的。因为从雍齿的生存哲学上去讲,这才是最合理的选择。但真要说什么刘邦就对雍齿放下成见、委以重任,那也基本上是扯淡的,刘邦手下那么多战将,他会重用一个最开始就背叛了他的雍齿吗?
雍齿再一次站到历史前台的时候是刘邦已经平定天下之后,刘邦虽然号称自己是马背上打下的江山,但是谁又不是一个明白人呢?牛皮你可以吹,但是封王封侯的事情,你刘邦是该办得办的!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就给大汉功臣发红包了,赏大功臣二十多人。
封完这些大功臣之后,其他的中小功臣内心就不可避免地躁动起来了。比不上那20多个大佬,但是其他人我都不服,该争的还是要争的。元帅和大将不能争,但上将、中将、少将总可以争一争嘛!所以很多功臣宿将经常凑堆在讨论这些事。
刘邦也了解了这种情况,所以便问人生导师张良,这帮人没事就凑一块叽叽喳喳,是想干什么?
张良是多通透的人呀?立马就知道刘邦这是在问什么!于是就把窗户纸给刘邦捅破了,对刘邦说,这帮人跟着你打天下创业,现在大汉公司也顺利上市了,前面的大股东分红也到位了,他们得考虑他们的效益奖什么时候到账呀!如果这事再拖下去,估计他们会造反的。
刘邦继续搁那装糊涂,咱们大汉集团现在上市了,这不是好事吗?他们造什么反?大家一起守着这个蒸蒸日上的产业过日子,难道不香吗?
张良很无语,但还是继续给刘邦醒醒8加1。你夺取天下是靠这帮人,但是现在你当了皇帝,富有四海,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以前得罪过你的人。你让那些功臣宿将怎么想呢?他们既不像萧何、曹参那样久经考验,也或多或少有点黑历史,他们难道不担心被刘邦掀桌子,翻脸不认人吗?
其实刘邦一直都是清醒的,绕这么大一个弯子其实就是能省就省点呗,但被张良把话说到这份上了,也明白有些事情是省不了的,于是赶紧问张良有什么好办法能以最小的成本安稳住功臣宿将们的心?
堪称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性管理大师看着刘邦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板,说道,学商鞅徙木立信呀!树典型嘛!学会去利用人性中“记吃不记打”的特性嘛!你平生最痛恨的人是谁?雍齿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只要你能厚待雍齿,其他人不就放心了?
所以,很多人都在神化刘邦,其实大可不必哦。至少这个时候快60岁的刘邦还没明白“信用揽储”的道理。
但刘邦这个人认知有局限性,悟性却是顶级的。被张良这么一点拨,立马就恍然大悟了,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邡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用担忧了。"
咱们去想一想,类似于这种事情大家真的很陌生吗?难道大家身边很多集资创业的人不就是刘邦这种玩法吗?事业做大了之后,要么因为公司现金流不够充裕,要么是自己不想快速返还股本和分红,所以便找一两个人当典型,把局面做成“自己既认账又有偿还能力”的样子……
所以,大家再往深层次去想一想,为什么大家在这世上活一遭,人设一定要维护好呢?很简单一个道理,有人信你,你才有延伸和发展的空间。如果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你这个人了,你怎么装、怎么演、怎么说得天花乱坠,那都是白搭。就跟这些功臣宿将一样,他们是忠于你刘邦吗?他们真的是对你刘邦义无反顾吗?他们可以把项羽说成是一个刻薄寡恩的小人,难道真的就不能把你刘邦也说成是那样的人吗?
人家对你刘邦进行风险投资,风险和收益,都会综合评判的。到了一定的阶段,你刘邦是需要及时给人家回应的!而不是你刘邦觉得自己到达人生巅峰了就万事大吉了,你在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咱举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现实例子哈!
一个男孩,天生就是一个撩妹高手,女朋友一拨换一拨,而且还越换越漂亮……到最后,有些小姑娘有了警觉了,感觉这个男孩不靠谱,于是开始有点警惕性了。然后,这个男孩演了一出什么戏呢?说自己对所有前女友都是有情有义的,找了一个长相最不突出的前男友表现了一下自己的有情有义,然后无声地告白:我的小公举们,你们看看,那个谁谁谁既没有你们漂亮也没有你们年轻,但就因为她曾经跟我有一段姻缘,所以我现在依然无怨无悔地对她好。我对她都这样了,难道你们还担心我以后会对你们不好吗?
想想吧!我们亲爱的朋友们!有时候,别人对你好,真的不是真心实意地想对你好,而是好给其他人看的。刘邦给雍齿封侯,就是这个意思。咱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度人心,要是没有这个插曲,按照刘邦原来那个性格,雍齿不死也得脱层皮。你雍齿还想封侯?没找个理由弄死你,就算是仁至义尽了。
雍齿最后被刘邦封为什邡侯(史书也通假写作“汁方侯”、“什方侯”、“汁防侯”),食邑二千五百户,位列开国功臣第五十七名。这个封赐不算特别重,但也不算特别轻。这方面,大家可以去对比一下刘邦的老大哥王陵的封侯,虽然王陵的食邑是5000户,位列开国功臣第12名,但他的封侯时间其实在雍齿之后的。
然后我们回到刘邦和雍齿之间的恩怨情仇上面来,难道雍齿就真的特别卑鄙可耻吗?刘邦就真的特别仁义厚道吗?
你刘邦本来在丰沛地区的士族小圈子里咖位就不如王陵、雍齿、萧何、曹参这些人,难道真的因为萧何、曹参能够把带头大哥的位置让给你,王陵和雍齿就必须要服你吗?再说在当时反秦局势不够明朗的情况下,雍齿他们不看好你有错吗?事实也多次证明,当时的刘邦就是不具备头马优势嘛,你打雍齿前面打了两次都没打下来,后面是靠项家军的资助才打败雍齿的,你没办法证明自己能在同等条件下打败雍齿,雍齿凭什么要服你呢?
其实很多朋友都没读懂从战国时代到楚汉相争这段历史,这几百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秩序重组的过程,是没有太多道义和良知可讲的,基本上都是各种基于利益的无限腹黑算计。如果那个时代真的还有最起码的礼义廉耻,雍齿背叛刘邦的行为是必须要被负面批判的。但也正是因为你刘邦也没有这种光辉思想,你做的比雍齿更过分,所以雍齿才可以拿出来做正面典型。
雍齿背叛了你刘邦,你刘邦其实可以对他施以报复的。但是,你刘邦有没有背叛项羽、魏豹、申阳、陈馀、韩信等一大帮人?讲句心里话,也只是韩信、英布、彭越这帮人属于后知后觉的人,他们要真的有张良、李左车、蒯彻那帮人洞悉人性的话,早就该反了你刘邦了。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一看刘邦不计前嫌地把雍齿封为侯爷,啥也不清白地给刘邦鼓掌喝彩,说刘邦格局太大了、刘邦太有智慧了……事实是这么回事吗?人家不过是玩了一招“养了一只宠物狗来证明自己不会吃狗肉”,仅此而已。
有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底层朋友的历史观是不正的。底层群体崇拜强权、崇拜成功,所以只要谁是最后胜利者,总会自欺欺人地为成功者去做各种“合理”解释。通俗点讲,就是喜欢给成功者捧臭脚!
大度?高尚?仁厚?大家跟刘邦去讲这些东西?刘邦给他侄儿封了一个"羹颉侯",借此去羞辱当年他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在家蹭饭吃时给他脸色看的大嫂,他大度吗?他高尚吗?他仁厚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雍齿就是刘邦心目中的一只刍狗,其他人亦是如此!
对于这件事,也没啥好多说的。就是一个比方,现在有一些人,对谁都怨气很重、跟谁都玩不到一块,然后养点宠物,天天发朋友圈,你们看,我多有爱心!这不是扯淡吗?你身边的人你都不爱,你爱一些牲口,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背后是什么逻辑呢?
最后,给雍齿同志送上一封贺电吧。你是真的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