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安徽的名门望族,年少时追随陈独秀投身革命,19岁便出任安徽教育司长。

邓以蛰,一位以美学捍卫民族精神的大师,宁愿过清贫生活也不愿向日伪低头。



而他的儿子邓稼先,更是国家的骄傲,用隐姓埋名的荒漠岁月点燃了“两弹”的辉煌,震惊全球。

如今邓稼先的儿子,也是机械制造领域的专家,祖孙三代中,一人以笔墨传承文化,一人以科学铸就国之重器,一人则为国家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邓氏家族书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传奇。



01

邓以蛰的老家在安徽怀宁,邓家是清朝末年的名门望族,家中满是字画古籍,祖上还有书法大家邓石如。

1907年,15岁的他站在去日本的轮船上,身后是家族的荣耀,眼前却是动荡不安的时代。



家人希望他研读四书五经,但他认为这些旧学无法拯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后,他被新思想深深吸引。

当时的日本,留学生圈子充满变革的热情,邓以蛰跟随陈独秀这样的革命者,聆听社会主义讲座,心中充满了“民主”“科学”的理念。

辛亥革命后,他回国,19岁就被推上了安徽省教育司长的位置,放在今天,19岁还只能算是个孩子。



他自己也觉得自己难以胜任这个职位,于是辞官,几年后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美学。

在那里,他钻研康德、黑格尔的著作,又深入研究《诗经》《庄子》,思考如何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理论融合。

这段时间,让他从一个书香子弟蜕变为日后中国美学的开创者。



1923年,邓以蛰回到北京,成为北大最年轻的美学教授,他穿着西装,却总在讲台上提到“气韵生动”这四个字。

他认为,中国的画、诗、书法都有一种独特的灵魂,西方理论可以辅助理解,但不能掩盖这种灵魂。



他与南方的宗白华齐名,成为美学界的“南宗北邓”,然而那个年代,文化圈不仅是学术交流,还有激烈的争鸣。

像鲁迅这样的文人,认为文章应该像刀子一样直刺社会弊病,而邓以蛰则觉得,美学是一种药,能够慢慢唤醒民族的自信。



两人有过不少争论,鲁迅甚至调侃他是“洋装士大夫”,既点出了他的西式外表,也指出了他骨子里的传统气质。

1937年,北平沦陷,北大、清华等多所大学迁离,成立西南联大,邓以蛰因身体原因留了下来。



日伪势力找上门来,想让他帮忙做事,他直接关门谢客,并立下规矩:宁愿种地糊口,也不拿祖宗的字画换取荣华富贵。

家人后来回忆,那段日子,他靠变卖一些小物件度日,从未低头妥协,这份骨气深深影响了他的小儿子邓稼先。



邓以蛰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心系家国的父亲,他常与金岳霖、林徽因等文化名人相聚,讨论哲学和艺术。

林徽因去世时,他和金岳霖一起撰写挽联,字里行间满是敬意。他教导邓稼先,不仅要爱国,还要掌握真才实学。



02

1940年,邓稼先因抗议日伪遭到追查,邓以蛰毫不犹豫地让他南下求学,并赠送一本《诗经》,提醒他不要忘记文化的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邓以蛰将家中的珍贵字画全部捐赠给国家,而自己的生活却依旧清贫。



他觉得,这些宝贝不应该锁在家里,而是要让全国人民看到民族的瑰宝。直到1973年去世,他仍在牵挂文化事业。

金岳霖为他撰写的挽联,充分展现了他一生的正直与高尚。



邓稼先,邓以蛰的小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家国情怀,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科学报国。

1940年,他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跟随周培源、叶企孙等大师学习。



之后他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深造,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他毫不犹豫地回国,认为国家需要他。

1958年,邓稼先接到了一项重大任务——研制原子弹。从那天起,他隐姓埋名,带着一群年轻人扎进青海戈壁。



戈壁的生活极其艰苦,风沙肆虐,物资匮乏,计算全靠手摇机器。邓稼先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饿了啃干馍,累了就在帐篷里打个盹。

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随后在于敏的带领下氢弹也取得成功,这两声巨响震撼世界,使中国从此挺直腰杆。



03

然而,邓稼先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戈壁的辐射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986年,他因癌症去世。

临终前,他还在纸上写下建议,惦记着核事业的未来。他的妻子许鹿希,北大医学教授,独自撑起家庭,抚养两个孩子,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父子两人的贡献,如同两块基石,支撑起民族的自信。邓以蛰将字画捐赠故宫,让后人铭记文化的灵魂。

邓稼先的“两弹”,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他们的人生,正是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用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的最佳写照。



邓家的故事并未结束,邓稼先的女儿邓志典,小时候因为父亲的工作,很少能见到他。

长大后,她曾到内蒙古插队,体验过基层生活的艰辛,后来考上大学,又赴美留学。



邓稼先告诉她,学业完成后别忘了回国。她在美国攻读医学,父亲去世后一直在国外定居发展。

而邓稼先的儿子邓志平,选择了机械工程领域,毕业后扎根重庆大学。



他专注于精密制造和自动化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还参与了国家科研项目。

现在他在智能制造领域努力,希望帮助中国工厂变得更强大。他常说,父亲的背影是他一生难忘的动力。



当然,邓氏家族的辉煌,离不开女性的支持。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是北大医学专家。

丈夫常年不在身边,她独自承担家庭责任,忙于工作的同时还要应对生活的琐碎。



邓稼先在戈壁奋斗时,许鹿希从未拖后腿,总是默默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

她和邓以蛰的母亲、邓石如的妻子一样,都是家族的顶梁柱,没有她们的付出,这个家早就支离破碎。



信息来源:邓以蛰,邓稼先,邓志平抖音百科人民网:松风水月 忠诚纯正(家风家训)中国书法网:邓以蛰:不只是稼先之父,亦是美学大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