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是各国开展外交的重要场合,各国代表可以通过联合国大会表达自己国家的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韩国需要通过翻译表达,而我国外交代表可以直接用中文发言。



这样的区别对待其实并非源于经济实力的差异,而是反映出国际形势下各国话语权的博弈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现实考虑

中国代表说汉语背后的努力

根据《联合国宪章》111条规定,汉语与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共同构成联合国官方语言体系。

这个语言政策并不是随随便便定下来的,或是考虑到语言的使用普及度而定,而是经过全面的考虑与权衡后,确定的六种语言。



看似敲定的是六种语言,其实背后所蕴含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较量,国际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使得权力斗争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除了英法俄西外,汉语和阿拉伯语并不受重视,在上个世纪中叶中东地区曾爆发一系列冲突。

为了缓解紧张的局势,妥善处理中东地区的问题,联合国决定将阿拉伯语列为官方语言体系。

因为加入的较晚,国际地位没办法和美国、英国等国家抗衡,因此最主要的工作文件仍旧使用英语记录。



很多人觉得汉语的使用人数众多,汉语能够保证分布在全球的华人华侨都理解表达的含义,因此汉语成为联合国官方语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其实汉语也经历过与阿拉伯语相似的,不受重视的阶段。

汉语不受重视则是由于既往中国的政治地位较低。

虽然在1945年已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但彼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抗战,国力尚未恢复,国际地位较低,因此并不受联合国的重视。



此外,新中国建立前,一直是国民党代表在联合国发言,国民党向来是“亲美”代表,因此以说英语为荣。这导致汉语被轻视的情况进一步加重,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代表多次表示将在联合国等官方场合使用汉语,周总理就曾在出席安理会时,因为翻译问题中断了发言,强硬要求用汉语表达中国的立场



汉语在联合国等国际场景的应用,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汉语的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我国代表发言的含义,避免了西方媒体的恶意扭曲

不但展现出了我国友好的态度中立的立场,还能够保障我国的主权得到认可与肯定。

自此后,在国际场面使用汉语和中文就成了中国外交默认的事实。



其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层面,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向世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各个国家都开始了学汉语的热潮,我国也在尝试扩大中文的影响范围,积极向各国派遣翻译人员,确保中文翻译更具准确性



综合来看,无论是国际地位,还是对国际社会做出的贡献,中国完全有资格在联合国等场合使用汉语。

日韩语言难以传播与使用

相较于我国能够自由使用汉语这一情况,日韩等东亚国家则显得十分尴尬,无论是联合国发言,还是外交过程中,他们只能够使用英语等非母语。

这体现出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不具备语言自主权

日韩两国看似经济文化十分发达,但其实他们的文化基础十分薄弱,日韩古代的文献和语言全部都是借鉴的汉语

为了摆脱汉语的影响,日韩开始大肆引入西方文化,将自己沦为文化殖民地



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在语言体系中拥有大量的西方外来语,这一点在医学、科技、娱乐等领域十分常见。

韩国的建筑十分西式,日本的电影和动漫则经常借鉴美国的价值观。

可以说日本和韩国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十分明显,若是欧美的文化衰退,影响力下降,日韩文化则会受到更重的影响。

此外,日韩在国际政治的地位也与其发达的经济不符合,受到美国的制约,日韩不被允许在联合国使用本国语言。



政治地位一直得不到提升,他们的母语自然也没有办法被其他国家接受。

最后二战之后日本和韩国损失惨重,为了重建军事力量,日本和韩国的国防安全都要仰仗美国。正因如此,大量推行英语则成为了他们眼中融入西方国家的敲门砖。

韩剧中所演绎的上流社会经常打扮得像上世纪的英国、美国贵族,正是这种高度依附欧美的外交政策,使其在国际外交的过程中主动放弃母语的使用。



虽然近年来诸多日韩官员极力证实本国语言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周边的亚洲国家,还是远隔重洋的美洲、非洲国家,对于日韩的认可均较低

日韩想要联合国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语言,首先需要五常大部分成员国的同意,再对《联合国宪章》进行修改。

这个过程不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经济成本,还会导致联合国翻译的难度提升。

如果日本和韩国无法证实自身的价值相较于修改常用语言更高,这样的提案便是天方夜谭



结语

联合国对于常用工作语言的选取,所考虑的不仅仅只是语言的难易程度,这与该语种国家的综合实力相匹配。

中文和汉语之所以能够在联合国大放异彩,与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做出的努力息息相关,在联合国的评估下,中国的未来十分光明,中文的地位自然跟着提升。



未来的语言格局或许也会因国际形势的变化为发生改变,中国需要做的就是积极迎接每一个可能发生的挑战,不断展现中国实力

为世界文化的进步添砖加瓦,推广中文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