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谨奉火腿二只、牛肉二斤”的送礼清单,到“天冷求寄棉袄”的萌感诉求,再到“想去看金沙江”的率真表达……日前,四川省档案馆公布的一批清末甘孜学生作业走红网络,这些百年前甘孜孩童的手迹,其鲜活文字和生动细节令人眼前一亮。


学生作业在档案中极少见,据资料显示,这些学生作业 极有可能是当地士绅捐学后,作为办学情况的资料得以留存。四川省档案馆对这批档案进行专题研究后得出: “以墨迹观之,书法作业墨迹浓厚,语文作业则墨迹浅淡……不到非用浓墨时,总不舍得用力研磨。”

这些作业按类型可分为便条、书信、假条、作文等种类。无论是“至希哂纳”的礼仪套语,还是“特遣杂役寄棉袄” 的生活细节,均以稚拙笔触真实记录了当时孩童们对新学的接纳过程。







作业:书信

这些作业的诞生与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1906年赵尔丰被任命为川滇边务大臣,他极为重视教育,办学也由此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1907年,赵尔丰奏设“关外学务局”,派劝学员到巴塘、里塘等劝办学堂。当时,学堂这个东西对于当地人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为了鼓励家长送孩子上学,赵尔丰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经过不懈努力,1911年,川边的学校数从1907年的2所增加到200余所,学生数从60人增加到9000余人。这200余所学校中,其中之三即为“甘孜第一女子学堂”“第一初等学堂”和“第二初等学堂”。




习作

与传统印象中“摇头晃脑背四书””的刻板画面不同,那时候甘孜学堂的教学充满实用主义色彩。便条作业中,学生熟练运用“谨呈”“斧正””等敬语,模拟书写赠物、索物、回条等应用文体;“将历史官话讲成蛮话”的书信,展现了双语学习场景;在命题作文中,对于孩子们描绘的本土风景,老师批注“有思想”“有趣”,可窥见当时教育已注重启发观察与表达能力。此外,孩子们作业中提及的“洋蜡”“皮靴”“购纸墨”等细节,在一定程度折射出了当时汉藏交融、新旧碰撞的社会图景。

这些跨越百年的作业,是甘孜孩童的成长印记,也是高原学堂往事的说明书。如今,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走入大众视野,让我们看到了百年前教育者的巧思,也让我们懂得,传承与创新的种子,早种在了甘孜的土地上。

(图片来源于四川省档案馆)

全媒体记者:兰色拉姆

编辑:刘睿娟

校对:毛莉泓

责编:毛莉泓

审核:白马

监制:谭荣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