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价,终于降了。

近日,日本平均米价回落到每5公斤4212日元,相当于每公斤41元人民币,较一周前下降19日元,但还是高得离谱,差不多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从去年夏天以来,日本米价就一直上涨,期间偶尔小幅回调,总体仍呈现上升趋势。按照当前这个势头来看,今年秋天的米价可能会再创历史新高,部分地区农协正计划提高今秋收获的大米预付款,以规避风险。

别看米价都这么高了,超市里依然供不应求。上月底,日本多地的大型超市都出现了大米断货的情况,即使是有现货的超市,大多也挂上了限购的牌子,每人只能买一袋,大米的珍贵程度堪比美国的鸡蛋。

表面上看,日本米价高涨的原因是极端天气引发的大米歉收,可就算如此,米价也不至于在短短一年之内翻倍,像大米这种民生基础物资,价格稍有一点波动就会引发关注,更何况涨幅如此之大。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自作自受。多年来,日本政府一直实行“减反政策”,也就是控制大米的产量。二战刚结束时,日本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政府鼓励农民大量种植水稻,大米也成为日本人的主食。

为了彻底改造日本,美国有意识地推动日本饮食西化,导致日本大米产量过剩。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政府通过补贴来鼓励稻农种植其他作物,以控制大米产量。

最后,米价倒是成功地保持住了,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因为大米减产幅度过大,市场几乎没有调节的余地,稍微有点意外就可能引发混乱。

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2018年废除了“减反政策”,可大米产量并没有出现明显提升。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大多是政治因素。农民是日本执政党自民党的票仓之一,大米又是日本最政治化的粮食作物,自民党如果动了大米,很可能会失去农民的选票,所以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现状,继续向农民提供补贴种植其他作物。

那些已经转作的农民,为了拿到补贴,就更不愿意回过头来种水稻了。虽然大米的售价高,但种植成本也不低,且每年都在上涨。多出来的成本几乎和增加的利润持平,反而加剧了稻农的困境。

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稻农的平均年龄高达71岁,年轻人根本不愿意种植水稻,又累又赚不到钱,农业改革也因此缺乏动力,一直在原地踏步。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日本政府。

如今,米价高居不下,甚至买不到货,日本人没得吃,不得不把萝卜饭重新端上了饭桌,也有人选择在饭菜里添加土豆等淀粉类作物。在蔬菜里边,萝卜的充饥效果比较好,困难时期曾被日本人作为主要食物。



没想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日本又开始“忆苦思甜”,吃起了萝卜饭。只不过,这一次不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