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的米荒闹得真是越来越离谱了啊!

(图:日本大米被炒至每10公斤1.2万日元,约600人民币十公斤!)

(图:日媒将米荒原因甩锅中国)





米价飙升了这么多天之后,日本政府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4月16日,小日子为了平抑粮价,好不容易把储备粮都放出来了,结果却遇上了日本农协(JA全农)这个拦路虎,直接把政府用来平抑粮价的储备粮几乎全给收购了!

昨天,也就是5月16日,由于越来越多的民众实在买不到大米了,日本农林水产省被迫延长了大米的分发时间,并且限制回购,优先给超市、大米零售商和其他已经确定分销目的地的企业分发。

众所周知,日本农协的权力大得离谱,甚至能称得上是日本政坛的“隐形霸主”,原因嘛等会说。所以它这么搞,日本政府还真是一点脾气也不敢有,只能默默再搞一批大米来分销给民众。

着实荒唐!









但更荒唐的是

——日本农协急着抢购这批救命粮食的原因,居然是因为炒股亏麻了!

2023年底,农协旗下农林中央金库(日本第五大银行)误判了美联储加息节奏,将相当于日本GDP 9%的100万亿日元存款投入美债和欧洲主权债。结果美爹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美联储2024年不仅没降息,反而继续加息,导致农协持有的债券价格暴跌。截至2024年12月,农林中央金库的账面亏损达2.19万亿日元(约1100亿人民币)!

为止损,农协被迫在2025年3月底前抛售了10万亿日元海外债券,最终净亏损锁定在1.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00亿元)。









讽刺的是,这笔钱原本是日本农户们存在农协的粮食采购专项资金。

按日本农林水产省规定,农协每年需用这部分资金进口约77万吨大米保障国内供应,结果现在却被这群尸位素餐的人才们挪去华尔街豪赌了!

这要是放在我国古代,妥妥的杀头重罪啊!





再说说日本这“令和米骚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吧。

从去年开始,日本米价就一路暴涨,创下了近20年的新高,平均米价折合人民币高达15元/斤,比3月份暴涨近一倍,东京、大阪等地商超的大米货架基本都空了,大阪市政府甚至发起了“大米券”来应急。有不少日本网友都调侃——一天的工资都不够买十斤米的!

这种情形下,日本农协却还在为了维护高粮价而暗箱操作,自然是引起了不少民众的不满。

其实,日本农协收购储备粮的行为,背后有着十分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历史背景。从表面上看,日本农协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毕竟粮价太低,农民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小规模农户的生计都可能难以保障。

然而,事实真的有这么简单吗?用后脑勺都知道了,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日本农协在日本农业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吸收了日本全部的农民,并承包了日本大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渠道,控制了日本50%的大米交易量。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政府实施“减耕”政策,限制水稻种植面积,转而去种其他作物,这一政策看似是为了防止大米生产过剩,稳定粮价,实则为日本农协的强势地位和垄断行为埋下了伏笔。

换句话说,农协搞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当“土皇帝”。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政府忌惮三分,比黑社会还厉害。

如今,即便日本政府为平抑米价投放了储备粮,农协依然凭借其在大米市场的垄断地位和强大的竞标能力,大量收购了政府投放的储备粮,在7万吨的投放总量中,日本全国农业协会联合会就中标了66271吨,占比达94%!



更离谱的是,农协不仅在大米市场呼风唤雨,还涉足金融业务。

日本农林中央金库的数据显示,农协累积了大量财富,甚至拿出至少50万亿日元的资金在资本市场里投资,获取超额回报。而粮价的上涨,无疑能增加农民对农协的信任度,进而促使农民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农协的银行。

到这一步,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明白了日本农协到底有多强大了。





不过,这事儿其实也不能全怪日本农协。

日本政府自身也难辞其咎。

政府多年来对农业的过度保护,使得日本农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而“减反政策”的长期实施,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农业的困境。尽管2018年该政策已废除,但日本农协和农林水产省仍在以大米需求降低为由持续推进减耕,这使得日本的大米产量难以恢复到政策废除前的水平,进一步加剧了大米短缺的现状。





总之,日本这“令和米骚动”闹得沸沸扬扬,背后是政府、农协以及市场多方利益的角逐。

农协收购储备粮的行为,虽有其保护农民利益的初衷,但更多地却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导致粮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受苦。

这场风波,虽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但日本政府和农协在应对米荒问题上的种种操作,确实让人唏嘘。未来日本的农业和粮食市场会走向何方,着实令人担忧,

才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