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五月的庐江,稻虾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凌晨五点,泥河镇放马滩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内,虾农们已开始收虾、分拣、装车,一筐筐青壳红螯的小龙虾即将跨越山水,发往全国市场。作为“合肥龙虾”国家地理标志的核心产区,这里正迎来丰收的时节。通过“一田双用、粮渔双赢”的稻虾连作模式,当地在端稳“粮袋子”的同时,亩均综合效益突破3000元,让万亩良田架起生态循环的致富桥梁。


稻虾田。

“你瞧这虾,壳薄肉弹,全国市场都抢着要!”放马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宇兵拎起一笼刚出水的龙虾,虾钳挥舞间溅起水花。泥河镇地处北纬31°小龙虾黄金生长带,水质纯净、气候温润,为小龙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数据显示,依托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合肥龙虾”不仅抢占消费市场,更成为当地农业增效的“硬支撑”。核心示范区1.2万亩稻虾田亩产小龙虾150公斤、优质水稻560公斤。5月下旬至6月中旬捕捞高峰期,每日4万余斤鲜活龙虾通过冷链物流直达长三角城市。

高效益的背后,是“稻虾连作”生态种养模式的应用。每年7月中旬,虾田排水后机械化插秧,10月收割水稻;稻田随即蓄水养虾,形成“虾为稻肥田、稻为虾净水”的生态循环链。

泥河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许春林算了一笔账:3.5万亩标准化基地年产出龙虾4200吨、水稻1.7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7亿元,综合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60%。“一田双收”模式下,虾田米因绿色无污染备受市场青睐。此外,“稻渔+休闲观光”“稻渔+文化”等业态蓬勃兴起,为产业注入活力。

庐江县以“以渔促稻、以稻养渔”绿色发展模式为抓手,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出优质小龙虾2.78万吨,成功实现“1313”目标——亩产优质水稻1000斤,亩产清水龙虾300斤,亩产值10000元,亩效益3000元。生态效益同步显现:化肥农药用量较传统模式减少超50%,稻渔共生系统修复农田生态成效显著;放马滩龙虾与虾田米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从种苗培育、生态种养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日趋完善。在稻浪涌金、虾跃人欢的生态图景中,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孙志恒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