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只存在于谍战片内?”如果这么认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间谍之所以称之为间谍,正是因为其隐秘、圆滑,间谍实则无处不在。



谁能想到,在学术和政坛曾经风光无限的社科院博士陆建华,却因为贪欲膨胀,用学术论文向5国传递情报,这也让他从“天之骄子”沦为“阶下囚”,那么陆建华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沦陷的?

光环下的“天之骄子”

提起曾经的陆建华,唯有四字可以与之匹配,那就是“天之骄子”。1960年,出生在上海弄堂里的陆建华,家庭虽不是大富大贵,但却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陆建华的父母从小便极为看重教育问题,好在陆建华也好学,不仅小学连跳了两级,仅在初中就自学完了高中的所有课程,当时陆建华是当之无愧的“别人家的孩子”。

凭借过人的头脑,陆建华18岁就以上海文科前10的成绩考进了复旦大学,之后更是接连到南大攻读硕士学位和在中国社科院攻读博士。



陆建华在社科院的博士学位还打破了社科领域最快学历晋升的记录,陆建华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为数不多的“凤毛麟角”的顶尖人才。

在社科院取得博士学位后,陆建华成为了社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很快陆建华便升任了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白皮书》到国务院农业改革的课题组,陆建华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政策研究,在1996年,陆建华还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

1997年,陆建华挂职重庆渝北区的副区长,专门主导招商引资项目,为渝北区拉来12亿元的项目,促成当地首个保税物流园区。



陆建华被渝北地区群众一致赞誉为“办实事的好干部”,当时的陆建华更是成为了《东方时空》《央视论坛》的座上宾,风光无限。



但正是这样一位被誉为“天之骄子”的人中龙凤,最终却在“利欲熏心”之下,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名利漩涡中的堕落

陆建华“两头抓”,一边搞经济,另一边学术研究也没落下,随着陆建华在学术方面取得的成绩越来越高,国家为了培养他,不止一次委派其出国学习交流。



或许是自小的衣食无忧,还是父母的百依百顺,陆建华开始沉迷于物质生活,无法自拔,瑞士手工腕表、意大利定制皮鞋。

出差住五星级酒店、司机接送成为标配,他更是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从没有低于1万元以下的衬衫”。



但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却是奢侈消费带来的入不敷出,而陆建华的薄弱点,恰巧被境外的情报组织敏锐的捕捉到,并特意为其设计了一套“天衣无缝”的传递网络。

2000年左右时,日本间谍首次向陆建华抛出了“橄榄枝”,日本间谍借某次东京学术酒会的机会,欲用10万美元高价求购两岸的政策文件。



而日本间谍更是为陆建华想好了传递的具体方法,陆建华只需要把国家机密信息拆分之后,嵌入到看似正常的研究论文中,然后通过香港记者程翔进行投稿到境外平台就可以。

看着极具诱惑力的钱财和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陆建华心中残存的道德底线彻底被击穿,最后为了自己的欲望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背叛国家。



“开弓没有回头箭”,尝到“甜头”的陆建华竟开始主动布局,他借着学术交流的名义,先后接触美、俄、韩等5国的间谍人员,铺就了一条独特的论文情报系统。

随着作案越来越娴熟,陆建华还建立起了五国分销的模式,同一份情报,陆建华可以进行多次贩卖,获利惊人。



其撰写的《中国社会问题分析报告》里,18篇文章都被证实暗藏着军事部署、经济政策等重要核心情报。

而陆建华的这些情报正源于其社科院博士的身份,其打着“国情调研”的幌子多次借阅涉密档案,单是2003年,就申请了27次的机密文件借阅。



凭借着售卖一份又一份的情报,陆建华敛财无数,但是我国却为此损失惨重。

陆建华曾向5国出售“东海油气田开发计划”,获利50万美元,但是我国却因此丧失了主动权,最终造成了超20亿元的经济损失。



陆建华的“卖国求荣”,让其被多国奉为高价值线人,台湾情报部门更是评估陆建华提供的情报为“A级情报”。



但人在做,天在看,纵使陆建华传递情报的方式有多巧妙,终究有败露的那一天,2006年,陆建华迎来了他的“死期”。

恶行败露锒铛入狱

2004年,国安部门先是发现香港记者程翔泄露机密的恶行,在审讯过程中得知,程翔不过是中间人,进而才揪出了藏在背后的陆建华。



根据程翔提供的数据,国安部门在陆建华的办公室和住所展开搜查,共发现47份还没来得及销毁的机密文件,还发现了大量的境外银行账户流水和奢侈品消费凭证。

而陆建华的电脑里还保存着18篇还没来得及寄出的论文草稿,起初陆建华还想以正常的学术交流躲避国安检查,但是国安部门直接恢复了其手机内删除的通话记录,在铁证面前,陆建华终于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2006年,经过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审判,判处陆建华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同时没收所有个人财产。

陆建华就此从“天之骄子”沦为了“阶下囚”,而在外部势力虎视眈眈的当下,陆建华案并非孤例。



这不得不为我们敲响国家安全的警钟,知识分子的成就一旦脱离道德和责任的约束,必将会沦为毁灭国家的催化剂。



我们要时刻警惕陆建华这类人的存在,丢失家国底线的精英,在敌人眼中不过是最优质的耗材,只有筑牢国家的安全网,才能守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资料:
海峡都市报:2014-08-07:陆建华是谁?社科院前研究员泄密被判死刑是误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