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但就是这个最重要的零件,却一直困扰着我国的航空工业。

上世纪80年代,咱们国家能自己造出先进战机了,但战机配套的发动机却迟迟跟不上,成了飞机的“卡脖子”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

1980年代,咱们国家的工业技术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当时国内已经能自己设计制造飞机了,像歼-8、歼-10这些飞机,从图纸到造出来,咱们工程师可都是夜以继日地辛苦研发。但飞机造好了,却发现发动机不行,连带飞机都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就像造了一台好汽车却装了个拖拉机的发动机,那能跑起来吗?显然跑不起来。

为了赶紧解决问题,当时咱们只能从国外进口发动机。西方国家的发动机技术是厉害,可是他们防着咱们,发动机不卖。

无奈之下,咱们只能找俄罗斯,当时叫苏联。苏联发动机技术也不错,尤其是AL-31F发动机,在国际上那可是响当当的。1985年,这款发动机就装备了苏-27战斗机,各项性能指标都非常优秀,特别是它的稳定性和推力,让飞机飞起来灵活得像老鹰抓小鸡一样轻松。



可是苏联人精明啊,这么好的东西能随便卖吗?最初他们只肯卖整架苏-27飞机,发动机单独卖是不可能的。咱们一开始想的是买些发动机,自己装到国产飞机上用,但苏联偏不答应,只能整机买。

从1992年起,咱们和俄罗斯人谈判,过程真叫一个艰难。咱们谈判代表来回莫斯科跑了好几年,冬天的莫斯科零下三四十度,那股冷劲儿让人难忘。俄罗斯就是不肯松口,非要咱们整机买。但后来俄罗斯经济困难,实在没办法,也开始松口了,同意卖AL-31发动机。但即便如此,还是不肯转让任何技术。咱们能拿到的,只是使用手册和少量零部件。

但这已经够用了,1997年起,咱们终于买来了第一批AL-31发动机,装在了咱们自主研发的歼-10战斗机上。1998年3月23日那天,歼-10第一次试飞成功,装着AL-31发动机的歼-10像猛虎一样冲上了蓝天。地上的工程师们,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带着激动的泪水。飞机能飞了,发动机的问题终于暂时解决了。



二、

发动机买来了,但咱们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发动机要是不行,将来还是受制于人。早在1980年代中期,咱们就启动了自己的发动机研发计划,名字叫“太行”,代号涡扇-10。当时的总设计师叫张恩和,1991年就带领团队正式开始搞“太行”发动机。

张恩和是咱们老一辈航空人,个头不高,说话和气,但对技术问题一点儿不马虎。涡扇-10发动机的研制之路那叫一个艰难,零部件光是零件就有550多个,哪一个有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发动机。初期测试时发动机频繁出故障,有一次测试时甚至发生了发动机空中熄火,飞行员差点儿就出事了。



2004年,太行发动机本来要通过考核,可测试时又出了问题,一下子停在了半空。为了找出原因,工程师们没日没夜地查,每个零件都拆开检查,就连一个小小的轴承也要反复试验几十次。2005年终于通过考核,但到了歼-11B战斗机上使用时,又多次发生叶片断裂。张恩和头发全熬白了,团队里的年轻人好几天睡不着觉,急得直掉眼泪。

虽然困难重重,但咱们中国航空人从没想过放弃。后来经过多次改进,到2010年,“太行”发动机终于装上了歼-11战机,开始正式批量生产。2011年,“太行”进一步改进了可靠性,推力和寿命都提高了不少。这时候,咱们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好发动机。



三、

有人会问:“咱们都有自己的发动机了,俄罗斯发动机是不是就不用了?”其实不是的。“太行”发动机虽然成熟了,但国产发动机产量还不够高,可靠性刚刚稳定下来,还得再观察几年。因此,咱们国产发动机和俄罗斯AL-31发动机其实用了很多年。

到2015年左右,“太行”发动机的性能逐步赶超了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这时候咱们才真正有底气用国产发动机替代进口发动机。特别是在歼-16、歼-20这些先进战机上,国产发动机终于大显身手了。



到了2018年珠海航展,歼-10B战斗机使用国产“太行”矢量发动机进行表演,那一个动作叫“眼镜蛇”,飞机猛地竖起来又轻松地恢复平飞,这说明咱们国产发动机的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

今天,咱们国家的空军主力战斗机,比如歼-10C、歼-16、歼-20,几乎全都用上了咱们自己造的发动机。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也终于功成身退了。



回头看看这三十多年,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实在不容易。当初买来的AL-31发动机,虽然价格高,使用中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确确实实帮咱们空军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今,咱们的航空工业站稳脚跟了,曾经那段被卡脖子的历史,也成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