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邓龙辉 通讯员 通讯员 贾梦瑶 王博)“医生,我能不能不开刀、不破坏胆管结构、也不带引流袋?”

近日,31岁的患者小蒋(化名)带着期待来到空军第九八六医院“胆石症”专病诊室。他因胆管结石引发梗阻性黄疸,皮肤和巩膜被染成深黄色,总胆红素飙升至153μmol/L,达到正常值的5倍以上,转氨酶也是全面异常,急需手术。

然而,面对传统手术方案,这位做足功课的“学术型”患者却提出了“任性”的要求:拒绝切开胆总管、保留括约肌功能、术后不带引流袋。

这一诉求互相矛盾——既要彻底清除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充分引流胆汁,又要规避传统术式的“创伤后遗症”。

如何破题?普外科四病区(腔镜外科二区)团队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4月18日,他们曾为患者张女士进行“经胆囊管胆道支架植入术”,该手术经查新为国内外首例。这次他们继续采用该创新成果为小蒋实施手术,以“不切开、保功能、内引流”的微创技术,为胆管结石导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方案确定后,腔镜外科二区王博主任团队为患者实施手术,他们是成功完成首例“经胆囊管胆道支架植入术”的团队,小蒋是第7位采用该术式的受益者。


术后第一天,患者的总胆红素下降至102μmol/L,第五天下降至39μmol/L,第八天下降至28μmol/L,基本接近正常,身体机能快速恢复。

提及该项术式的创新应用过程,王博医生深有感触:

患者诉求倒逼技术创新:既要“根治”也要“无损”

胆管结石是引发梗阻性黄疸的常见病因,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急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传统手术方案林林总总,但各有局限:

1.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需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人体天然的“胆汁阀门”和“细菌屏障”受到影响。

2.开腹或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需切开胆总管前壁留置T型管,术后携带胆汁引流袋长达月余。

3.经皮经肝穿刺引流术(PTCD):虽能暂时减黄,却无法解决结石问题,仅为姑息治疗。

“患者既要疗效保证,也要生活质量,‘既要也要’的双重需求不是苛刻,而是推动技术革新的核心动力。”王博主任坦言。

“三无”手术诞生记:超微创路径破解治疗矛盾

面对挑战,王博主任带领医疗团队,利用废旧器材模拟手术操作,通过一步步沙盘推演、一次次集体讨论,最终设计出“无胆总管切开、无括约肌破坏、无体外引流袋”的全新术式——经胆囊管胆道支架植入术。

手术的核心优势“四重奏”:

1.双镜联袂,无损入路:依托腹腔镜精准定位,利用超细胆道镜经胆囊管自然腔道探查胆总管,无需切开胆管壁,避免术后瘢痕狭窄;不会破坏括约肌,维持胆汁正常排泄节律。

2.一术四效,极致清石:在保留胆道完整性的前提下,同步完成胆管检查、结石清除、胆管引流和胆囊切除,确保治疗彻底高效。

3.生理性内引流:由胆囊管植入胆道内引流,重建胆汁生理排泄通道,对于需要引流的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无需外置T型管,无需携带引流袋,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4.支架自行脱落:术后胆道内引流管随肠蠕动自然排出,避免再次手术。

“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理念升级——从‘治病’向‘愈人’的跨越。”科室首席专家周群副主任医师评价道。

作为国内最早聚焦胆石病微创治疗的团队之一,三十多年来普通外科四病区(腔镜外科二区)始终坚持“精研深钻”,针对复杂病例逐步建立起涵盖多种个体化术式的“武器库”。同时提倡多学科共创,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智攻关”。这次手术的成功消化内科在内引流支架的外形选择上提供了关键经验,医学工程科迅速响应临床需求遴选适宜规格产品,医学影像科深度参与胆道条件的精准评估,麻醉手术科对于新术式的实施给予了全面配合。

截止发稿,该术式已成功实施14例,手术成功率100%、结石取出率100%、零手术并发症。

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腔镜外科二区团队在工作中持续改进程序,制订操作规范,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推广,并进一步研制精准控时的自脱落支架。

当临床智慧与患者需求同频共振时,那些曾被视作“不可能”的医学难题,也许都将在深耕与创新中迎刃而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