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法槌落下的声音清脆有力,判决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公平正义的重量。然而,当我们翻开一些司法案例,却发现部分判决结果虽然 “合法”,却在民间引发争议。这背后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有些法官,该补上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亲身实践这堂必修课了。
在某小镇,曾发生过一起令人唏嘘的邻里纠纷案件。两户人家因门前一棵老树的归属权对簿公堂。法官依据房产登记信息,判决树木归房产证上标注的业主所有。从法律条文来看,判决无可厚非。但实际上,这棵树是两家祖辈共同栽种,多年来为两家人遮风挡雨,早已成为维系邻里关系的情感纽带。这样一纸判决,虽然维护了法律的严谨,却让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彻底破裂,甚至引发了新的冲突。类似这样 “合法不合理” 的判决并非个例,究其根源,往往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和人情世故的了解。
现代社会,法律条文日益完善,但现实生活远比法条复杂。田间地头的土地纠纷,不仅涉及土地权属,还掺杂着家族历史恩怨、传统习俗;家庭矛盾背后,更是情感、伦理与利益的交织。如果法官只坐在办公室里翻阅卷宗,依据法律条文机械断案,而不深入基层去了解案件背后的故事,就很容易陷入 “纸上谈案” 的困境,做出的判决难以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
深入基层,不是简单地走走过场、拍拍照。法官需要沉下心来,走进村庄、社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情冷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群众的诉求,把握案件的本质。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 “先占先得”“轮流耕种” 等约定俗成的土地使用规则;在部分城市社区,邻里之间相互谦让、互帮互助的 “潜规则” 也在维系着社区的和谐。这些基层特有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写进法律条文,却对当地群众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法官若能熟悉这些情况,在处理案件时就能更好地平衡法律与情理,让判决更有温度。
亲身实践,也是法官成长的关键。参与基层调解、协助处理突发事件、体验群众的日常生活,这些经历都能让法官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法官亲身感受过农民在土地上劳作的艰辛,就能更理解土地纠纷对他们的重要意义;当法官参与过社区邻里矛盾的调解,就能掌握更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矛盾化解方法。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会成为法官审理案件时的宝贵财富,帮助他们做出更符合实际、更能让群众信服的判决。
补上基层实践这堂课,不仅有助于法官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一份有温度、接地气的判决,能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也能增强群众对司法的信任。当法官真正走进群众、了解群众,司法工作才能真正做到 “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法律是冰冷的条文,但司法者应该有温暖的心。希望每一位法官都能主动走出法庭,补上基层实践这堂课,让公平正义不仅闪耀在庄严的法庭上,更温暖在每一位群众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