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奇瑞的安全之夜发布会,才终于理解了那句,「看得见的地方,奇瑞用心做;看不见的地方,奇瑞用良心做」。继两个月前的品牌之夜、智能之夜、混动之夜,这也是奇瑞第一次将「安全」和底线作为发布会的主角大讲特讲。
在整场发布会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环节,莫过于李学用对于风云A9L安全基因的讲解。作为奇瑞基于全新E0X平台打造的首款C级旗舰轿车,围绕着这款车型,奇瑞希望让所有人看到它的好,看到在一款车赋予用户开得安全、开得放心的背后,从来拼的都是一家企业的造车良心和耐心。
讲到激动处,李学用甚至将风云A9L的白车身搬到舞台中央「现场上课」,一项项讲解在这款车的全生命制造流程中,奇瑞究竟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目的就是不让任何一辆车在任何条件下出现问题。
在今天所有人都在围绕着一辆混动车的续航、油耗做文章的时候,奇瑞将其他企业不敢讲、不敢做的安全细节全都讲了出来!
于是,人们掰着手指数在这场「课堂」中,奇瑞究竟说了多少个「安全」,说了多少项技术,努力听清楚奇瑞这样一套最全面、最普适的安全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听清楚从主动安全到被动安全,从笼式车身到数字底盘,奇瑞究竟是如何炼成一台最安全的混动车?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行业首次120km/h双车对撞,奇瑞做了一场最「硬核」的安全测试
但凡看过奇瑞这场发布会的人都有两种感受,一种是奇瑞的安全储备真足,一种是奇瑞的态度真硬!2500+项技术专利、2000+安全研发团队,67+最全安全碰撞场景,是奇瑞把安全作为一场发布会独立主题的底气和信心;但如何将这些数字变成真实可感的市场印象,奇瑞的答案是用一场持续5个小时、“硬碰硬”的直播,向外界讲述何为奇瑞的「硬核安全」。
作为这场直播的主角,风云A9L先后经历了深水区穿越、刮底实验及中心柱碰三大挑战,均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知道,在汽车安全测试中,这三大挑战是公认的最严苛、最极端的测试场景,也因此被称为「铁人三项」。
以刮底实验为例,由于道路环境的复杂,底部刮蹭和撞击引起的电池包受损是造成新能源车起火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新能源车的电池包都采用「滑板式」的结构,将动力电池置于车辆底盘。这种结构形式在车辆操纵性、轻量化和设计自由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使得电池包容易受到地面异物的冲击。
今年3月底,工信部正式发布的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就新增这项测试的撞击测试要求,模拟车辆托底、路面异物冲击等场景,电池包能够承受直径30mm撞击头以150J能量的3次撞击后无泄漏、无爆炸。
而风云A9L在经过深水穿越后,以40mm重叠量硬刚底盘刮底,比国标要求还要高出10mm。意味着,在这项国标刚刚公布、暂未施行的安全领域,奇瑞至少具备着领先行业友商1年的「代际差」。
在后续的碰撞测试中,奇瑞也并没有选择“简单”的侧碰或工程车撞,而是让两台车以相对120km/h的速度「正面硬刚」,真实再现了一起双车高速冲撞的车祸事故。用李学用的话来说,行业中没有车企这么做过。结果显示,风云A9L的A/B/C柱纹丝不动,安全带卡扣不卡壳,车门单手能推开,连电池和油箱都没有一丝自燃或漏液的迹象。
用一场面向所有人的直播,用镜头当媒介,奇瑞不仅仅是要在车辆的安全层面踏踏实实做,也要大大方方讲,让市场和消费者真正感知到奇瑞的好奇瑞的安全,不打折扣、没有猫腻!
2
一辆「最安全」混动车的3道防线!
在市场终端,油耗、续航常常是围绕一辆混动车的营销焦点,但始终没有一个品牌将「安全」作为核心点。当传统燃油车的动力安全与新能源车的三电安全产生技术叠加,如何构建一套兼顾双重特性的安全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奇瑞风云A9L以「超标」的测试表现和系统性的安全设计,率先为「混动安全」构建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坐标系,包括三个维度的安全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720度的笼式安全座舱。作为安全脊梁,风云A9L的笼式座舱不仅在安全用料上舍得「下重本」,还打破传统车身设计逻辑,针对混动构型布局的特点进行了结构性的强化。车身采用88% 高强钢铝混合材料,其中23% 热成型钢集中应用于 A/B/C 柱及门槛梁等核心区域,关键部位抗拉强度达2000MPa—— 相当于每平方厘米可承受 20 吨压力。
以防撞梁和吸能盒为例,其「环护式骨架 + 多路径吸能」的设计方案,使得前舱设置的双层纵梁与双吸能盒,可将正面碰撞能量向底盘及车顶分散;侧面门框「目」字型热成型钢框架,配合车门内的双防撞钢梁,可以将侧面柱碰的冲击力化解效率提升 40%。可以说,不仅重新定义了混动车安全新标准,更为后续车型的安全性、可靠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道防线是电池安全。不同于纯电,混动车型的电池系统往往面临更复杂的安全挑战,一方面要承受燃油动力的振动冲击,一方面又要应对电驱系统的高频充放电。
针对这一痛点,风云A9L打造出了一套全方位的电池防护矩阵。电芯层面具备耐充、耐热、耐压三大特质,即便挤压变形50%仍然可以正常放电;电池包采用了41层防护,包括14 层底部防护装甲与16层绝缘保护,可承受1500N・m的底部冲击力,远超国标要求。叠加5000次充放电循环,以及2ms高压断电技术,实现了「0自燃」的安全承诺。
第三道防线则是AI数字底盘。区别于传统机械底盘,风云A9L的AI数字底盘构建了「感知-决策-执行」的智能安全闭环,通过算法算力,将安全从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预判。
比如,针对混动系统特有的「油电扭矩耦合」特性,风云A9L可以通过AI 算法自主完成动力分配优化,当车辆出现转向不足或过度时,通过单侧制动干预将失控风险降低;同时,面对紧急制动、极速过弯、极窄道路等场景,底盘还会自动调整悬挂刚度和电机输出特性等,避免突发情况带来的安全隐患。
3
28年、千亿安全投入,只为不让0.01%的事故成为灾难
回过头来看,无论是远超标准的实车试验,还是风云A9L的三层安全防线,本质上都来自于奇瑞20余年建立起的汽车安全体系的支撑。从最早成立起安全实验中心,到如今拥有行业最多的安全专利证书、最大的安全研发团队,有数据显示,奇瑞已经在「安全」这件小事上投入28年、1000亿元,相当于约每年在汽车安全投入35亿元。
以承接此次风云A9L对撞测试的龙山试验场为例,自2010年投入使用其总成本达到20亿。在这一实验室内,奇瑞的汽车系统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碰撞测试,不仅可以完成全部国标C-NCAP、C-IASI等行业标准要求的碰撞试验,还可以开展大量国标为覆盖的内部标准测试。
除了国内标准,奇瑞还具备符合东盟、欧盟、澳洲等全球7大安全标准的安全体系,以及覆盖德国不限速高速、西伯利亚冰雪道路、中东沙漠连续翻滚等全球极限复杂工况下的全球验证体系。这是因为,奇瑞深知,即便只有0.01%的事故发生比例,一旦落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就是100%的灾难。
这些投入和坚持背后,是奇瑞对工业本质的深度理解:安全没有「够用」。这些投入的精力、成本,产出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许并没有产生多少直观的经济效益,但对于一家汽车企业来说,“安全”就是底线。
在奇瑞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安全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不是被弱化掉了,而是更加重要了。把产品卖出去不是终点,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技术变革中贯彻自己的安全理念,为用户提供真正品质且「安全」的汽车,才是一家负责任的车企的终极目标。
发布会尾声,李学用透露,自上海车展开启小订以来,风云A9L延续盲订势能,截至目前A9L已经收获53565台订单。这一数据,恰恰是在安全愈加成为购车的「底线」背后,市场对于奇瑞安全体系信任的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