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薛岳和胡琏都是国军中出类拔萃的战将,他们以卓越的作战能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薛岳在长沙城歼灭十万日本敌寇,胡琏也在一场保卫战中一战成名。然而,在解放战争后的不同阶段,两人的命运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薛岳在解放战争后未得到蒋介石重用,失去了表现机会,直到 1949 年 12 月才被任命为海南防卫总司令部总司令。胡琏则与之相反,在解放战争中就备受重用,带领部队在山东和江苏与我军交战,给我军制造了不少麻烦。后来国民党第 12 兵团重新组建,胡琏本以为自己能当上兵团司令,却不料败给了黄维。他以父亲病重为由返回老家,以为人生就此平淡,然而淮海战役爆发后,第 12 兵团被包围,黄维束手无策,蒋介石又召回胡琏,期望他能扭转局面。遗憾的是,胡琏也未能改变败局,最终 12 兵团全军覆没,好在胡琏侥幸逃脱,后来与蒋介石一起回到台湾防守金门。
此时,人们不禁产生疑惑,一直在战场活跃的薛岳守不住海南岛,而本以为一生平淡的胡琏却能守住金门,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薛岳手中兵力相对较少。虽薛岳有十万兵力,而胡琏在金门的兵力比薛岳少了足足六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海南岛面积比金门大二十倍,平均下来兵力并不充裕。而且海南岛有多个适合登陆的地点,这对驻守的薛岳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处处设防使得十万兵力捉襟见肘。
其次,我军进攻海南岛的部队做了充足准备。当时前往海南岛的是四野第 15 兵团,总司令邓华吸取了金门失败的教训。我们一共集齐了两百多艘船,其中一些还是机动帆船,船上配备了许多大炮等重型武器。而在金门战役时,我们仅有三百多条船,还赶上退潮,许多船被搁浅,后续部队无法登岛,这是金门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
再者,海南岛上有冯白驹带领的琼崖纵队接应,兵力达两万多人。在海南岛战役中,我军与琼崖纵队里应外合,四面出击,让薛岳焦头烂额,这是顺利登岛的关键条件。在金门战役时,我们只派出了九千兵力,胡琏则以四万兵力对抗,其中包括海陆空三军,而我们只有步兵,在兵力上胡琏占据极大优势。
在海南岛战役中,薛岳以十万兵力对抗我军十二万兵力,且不说人数上处于劣势,还有琼崖纵队的内外夹击,在这种情况下,防守失败似乎已成定局。但这仅仅是从兵力上分析,并不能说明胡琏就比薛岳更高明更厉害,毕竟在这种布局下,即使让胡琏来驻守海南岛,他同样也难以守住。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局势差异,我们可以插入一个历史案例。在古代战争中,兵力多寡、地形优势、战略准备等因素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比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虽兵力众多,但因不熟悉水战、战略失误等原因,最终被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海南岛战役和金门战役的不同结果,也正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
总之,薛岳在海南吃败仗与胡琏守住金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评判谁更厉害。这两场战役的结果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战争局势和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