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霜红龛集》山阴丁刊线装书

尺寸:27.8厘米×16厘米

时代:清代

藏宝地:太原市博物馆

讲述者:张嘉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人杰与地灵,相辅相成。

巍巍壮阔的三晋大地,名人璨若星河,有一座“青峰”高耸入云,在哲学、史学、文学、书法、绘画及医学诸方面,都有深刻的见地与重要建树,被史家喻为“学海”。

他,就是傅山先生。

傅山故去时,有人评价:“明代养士三百余载,独先生为中流砥柱,庶名教藉以常伸。”

在太原市博物馆里,有一件独特的藏品,就是傅山先生的《霜红龛集》。它作为傅山先生精神世界的载体,传承着傅山先生的学识和精神。在这些泛黄的纸页间,透露出傅山怎样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在几百年间不断影响后世的?太原市博物馆讲解员张嘉欣带我们缓缓翻开这本文集,走进一座高耸的青峰。



▲《霜红龛集》山阴丁刊线装书

图源:太原市博物馆

“百科全书式”的《霜红龛集》

傅山先生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他的一生在明王朝度过了38年,在清王朝度过了40年。

他出生于官宦书香家庭,年少时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7岁开始读四书五经,15岁便成为一名补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20岁通过考试,成为领取政府薪饷的廪生。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是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崇祯九年袁继咸冤案发生后,年仅30岁的傅山便被视为山西文人的领袖。



▲傅山画像

图源:太原市博物馆

傅山不仅在经学、诸子学、历史学、文字学、音韵学、美学、武学等众多学术领域具有独创性、开拓性的建树,被誉为是中国17世纪的“先锋思想家”,而且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武术家,在诗歌、散文、戏剧、书法、绘画创作中均有独到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海量”的精彩诗文、名言警句、牌匾碑刻、书法绘画等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同时还是一位大医学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具悲天悯人之怀,抱仁民爱物之念。



张嘉欣说,傅山逝去的四百年间,他的精神品质影响了一代代后人,许多著作逐渐被后人所知,博物馆现存文物《霜红龛集》是傅山先生的诗文集,是后人历经200多年逐步整理刊刻而成的。其中“霜红”二字,源于傅山诗文“江泌惜阴乘月白,傅山彻夜醉霜红”。霜红龛,是傅山在崛围山读书、著书的地方,初名青羊庵,后改为霜红龛。



《霜红龛集》并非傅山生前所结集,而是由后人不断收集、编辑、增补而成。

对傅山著作的整理研究,从清代就已经开始了。很多山西籍名人志士,不断扩充《霜红龛集》,从初印本、重印本到焚烧刻板,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最终使傅山诗文得以传世。



清末民初傅学研究再掀高潮,清宣统三年(1911),山西巡抚丁宝铨召请其时著名学者罗振玉、缪荃孙、罗襄等,编辑刊刻《霜红龛集》,并于宣统三年刻成《霜红龛集》四十卷,其中诗赋十四卷,文二十六卷,附录三卷,年谱一卷,集中反映傅山先生之社会政治、哲学、史学、文艺等观点,以及对先秦子学的研究成果。现收藏于太原市博物馆的《霜红龛集》,便是这一时期的版本。



“学海”傅山是锦绣太原的传奇

《霜红龛集》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记录的傅山之学识、傅山之精神,对一座城,对一方人的感召和引领,不断被继承弘扬。



▲《霜红龛集》山阴丁刊线装书

图源:太原市博物馆

《傅山与锦绣太原》一书的作者之一高福庆梳理了傅山作品在近几十年中被出版的情况。1991年,晋省学者积30余年之力编成蔚为大观的7厚册《傅山全书》;200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傅山全书补编》;2016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又出版《傅山全书》新编本,煌煌20册,包括了现今所能见到的傅山所有的诗文、杂记、论著、编著,对古代经史子集的评注、校注、批注,以及医学著作和戏剧等,成为目前研究和了解傅山其人其事及贡献的最全面、最完整的资料。



近年来,随着傅山研究的深入,《傅山医学全集》《傅山书法全集》《傅山拳谱》等诸多领域、不同视角的专著相继被挖掘整理出来,海内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和关注傅山。



傅山其人以及其作品产生的影响已有四百多年,究其原因皆在其人品。

张嘉欣介绍,在《霜红龛集》第四卷中有傅山写的一首教育儿孙的诗文——《作字示儿孙》一诗。一开头就说道:“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他强调人品最要紧,如果书家的道德品质高尚,他的书法也就会有奇古的格调;如果书家的道德品质败坏,他想用书法艺术的成就来弥补其人品的缺陷,那是不行的。“坚苦持气节”是作字为人的品性。这不仅是教育后世做人、养性的哲理,更是家风家教的力量与传承。傅山作为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他的品格与气节,无愧“志士仁人”的赞誉。



“甘于在民间生活而不求富贵,甘于潜心治学而不求闻达,始终关注民生,促进民和,是傅山先生得以在生前为国人赞叹、逝后于中华文明长河中始终璀璨夺目的原因所在。傅山在民间,卓然成信仰!”在公开出版的《傅山与锦绣太原城》一书中,这样表达了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太原市博物馆

图源:太原市博物馆

审核|吕国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