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感情细腻,性格刚强。既有巾帼之贤淑,又有须眉之刚毅;她有小女人的柔情似水,也不乏大人物的胸怀与格局。从她的诗词和书法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奇女子多个侧面。她的诗词语言清灵清丽,质朴典雅,或思想,或感慨,或咏史抒怀,情辞慷慨,或睹物思人,伤情落泪,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李清照。其婉约的词风对后人影响甚大,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之美称名副其实。

提起宋代词坛巨匠李清照,无人不知。她留下五十多首诗词,首首堪称经典,世代传诵至今。今天,我们不聚焦其文学造诣,而是关注一幅据传为她亲笔、唯一署其名的书法作品。作品面世后,吸引众多书法爱好者和历史学者,成热议焦点。

据悉,这幅书法作品虽仅展示部分内容,却足以让人窥见其非凡艺术魅力。研究表明,李清照在作品中书写了唐代卢纶四首诗,我们有幸目睹的是《送李端》。此诗以深沉情感和优美意境,展现诗人对友人离别的哀愁与不舍。诗中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以衰败景象开篇,带入凄凉氛围,让人感受离别悲伤。“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描绘远行之人在寒云暮雪中艰难前行画面,加深离别凄凉之感。

诗后半部分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透露诗人对友人早年孤苦、历经磨难的同情,以及相识恨晚的遗憾。“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无奈与期盼交织之情结束全诗,给读者留下遐想。

这幅书法作品因作者特殊身份、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备受关注。关于是否为李清照真迹,学界有不同声音,一些学者怀疑其真实性,认为需更多证据。但无论怎样,它是对李清照多才多艺形象的有力补充,让我们对其艺术成就有更全面认识 。



这幅书法作品,以其笔触细腻、行笔自如的特点,透露出一种女性的柔美与温婉。这种风格与李清照的身份不谋而合,让人不禁联想到她那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文学修养。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作为著名的金石学家,他们共同搜藏了大量的古迹碑版和书法字画,这些丰富的艺术藏品无疑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想象一下,李清照在那些日子里,沉浸在古代大家的作品之中,她的心灵在书海中自由徜徉,她的视野和艺术境界自然超越了常人。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她的书法作品怎能不流露出非凡的气质和独特的韵味?她的笔下,每一笔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每一划都透露出深厚的内涵和情感。



审视这幅书法作品,似缺古色古香气息,令人怀疑是否为李清照真迹,或许是后人仰慕其名模仿甚至借名创作。从字形风格看,它与乾隆年间相似,缺乏力透纸背的劲道,较为柔和。此风格虽有美处,但与李清照传颂的文学才华和艺术气质不相称。



综合考量,我觉得这幅作品不像李清照真迹。虽我没见过其真迹,但从她诗词及与赵明诚研究金石学经历推测,其书法应有浓厚书卷气和独特个性。可这幅作品略显平淡,缺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魅力。

这只是我个人浅见,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审美和理解因人而异。期待听到更多内行和专家意见,望通过大家批评指正,对作品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行楷卷,因是抄录古代经典,李清照心怀对祖先的敬畏之心,敬重之意。横竖撇捺,点折弯钩,起笔、行笔、收笔,或轻或重,或迟或速,胸中有丘壑,手上知阴阳。宁神静气,心无旁骛。笔法遒劲,圆熟浑厚,书法气息醇和中庸,笔势流畅贯通。从这幅书法里,李清照内心世界中的另一面:稳健、刚强,自励,自信,百折不挠的性格跃然纸上,不得不叫人拍案称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