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从小就拥有一些“怪癖”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家长眼中的“好孩子”长大后更出色,更容易在某个领域获得较大的成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
有人说,这是运气好,有人说,这是富贵命。
但实际上,这是因为那些看起来是“怪癖”的行为,恰恰是孩子聪明的表现,只不过很多大人“看不懂”罢了。
哈佛研究:高智商孩子,小时候通常都有4个“怪癖”,能占2个就很了不起了
哈佛大学在做研究的时候就发现,一些孩子所展现出的看似不正常的“怪癖”,总被人误解,但其实是孩子大脑高效发展的征兆。
一、精力旺盛的像打了鸡血
经常能够听到一些宝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像打了鸡血”一样,精力似乎无限旺盛,不仅在家里蹦蹦跳跳,还会将家里的东西搞得到处都是,并且还会去拆一些家里的物品,或是到处涂鸦等等。
这样的情况,让很多宝妈都非常地焦虑,感觉这是一个“怪癖”,担心孩子长大之后也非常地“不靠谱”。
但实际上,孩子这般地“闹腾”其实是一件好事,是神经系统、大脑以及机体功能发育正常甚至是优秀的表现。
为什么“多动”的孩子很聪明?
孩子看起来精力旺盛,非常有活力,其实代表着三个利好消息:
第一,孩子的身体健康,机能发展正常,因为只有身体机能处于较佳状态,孩子才能够灵活运动,表现出精力旺盛的样子。比如那些身体发育不好的孩子,往往是缺乏活力的。
第二,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优秀,因为孩子的多动,并不是各组织器官“自发”的,而是由神经系统进行信息传导的。
孩子好动,说明孩子的感官神经敏锐、神经传导高效,也就是神经系统发育良好。
第三,孩子的大脑发育优秀,因为孩子多动将会给大脑带来很多的处理信息,这会让孩子的大脑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从而获得更好地发育,孩子也就会变得更加聪明。
家里孩子很“闹腾”,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精力旺盛,喜欢上窜下跳,喜欢拆家,这虽说是孩子大脑发育良好的一个表现,但有时候却可能会让孩子受伤,或是造成一些经济上的损失等等。
所以,父母还是有必要进行干预的。
①想要避免孩子在家里“损坏东西、破坏整洁”,我们可以带孩子外出“释放精力”。
比如带孩子到广场上玩,到亲子乐园玩等,让孩子“玩累”,那么在家里就不会太过闹腾了。
②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兴趣,比如绘画、篮球、游泳等,孩子有了自己的兴趣,便会将精力用在兴趣上,也就减少了对家庭的“破坏”。
③引导孩子“正常疯”,和孩子一起玩,在玩的时候以身作则地告诉孩子,弄乱的东西在事后要摆放整齐、哪些地方会存在危险等等。
这样,既不会影响到孩子的个人成长,家里也不会整天乱糟糟的了。
二、小嘴巴巴,堪比话痨
“我们家的小豆丁简直要把我‘烦死’了……”说起自己的孩子,豆丁爸爸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身为宝爸,平时陪孩子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所以每到下班的时候,宝爸都想要好好地陪陪孩子,弥补一下自己缺失的父爱。
但是,往往豆丁爸爸和豆丁待不了多长时间,就开始逐渐走向“崩溃”了。
为啥呢?难道是因为豆丁爸只是嘴上说说,其实根本没耐心陪孩子吗?
并不是,而是豆丁爸真的耐不住豆丁的“嘴巴”,豆丁的小嘴巴就像是“机关枪”一样,一直说个不停,让豆丁爸听都听不过来。
“咱们家豆丁是不是有什么怪癖……”豆丁爸也曾经向豆丁妈诉苦。
但事实上,孩子能说,可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值得家长们骄傲的事情,因为这代表着孩子很聪明。
为什么“絮叨”的孩子很聪明?
“絮叨”的孩子,确实会比普通的孩子更加聪明,而其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
首先,孩子要想达到“絮叨”的程度,那么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发生系统,这也就说明孩子的生理发育是健康的。
其次,孩子“絮叨”,说明孩子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因为只有脑子里面有那么多的字词,以及对于字词的理解,那么才能够实现大量的语言输出。
另外,“絮叨”也代表着孩子的大脑语言功能强,能够熟练的将自己的想法使用字词通过发声系统表达出来。
并且还是连绵不断地进行输出,这充分说明孩子的大脑发育很优秀,但凡神经系统有点迟钝,都达不到“絮叨”的程度。
所以,“絮叨”其实是孩子聪明的表现。
孩子是个“小话痨”,家长们应该保持何种态度?
①不要觉得孩子烦人,在孩子“絮叨”的时候,如果频繁地接收到来自家长负面的情绪反馈,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多说话不好,反而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锻炼与发展,甚至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态度等问题。
②孩子的“絮叨”并不是废话连篇,而是每句话、每个词汇都有目的性的。
所以,家长们要尽可能的回应孩子的话,这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孩子的正面发展。
③家长要注意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千万不要“敷衍了事”,因为你对孩子的解释,很可能会让孩子深信一辈子。
三、社牛到大人都自愧不如
“说真的,带孩子出门让我有点尴尬……”小萌的妈妈之说这么说,是因为她在带小萌出门的时候,小萌真的是超级社牛,不管是认识的朋友,还是不认识的邻居,都能够打上招呼、说上话。
这也导致小萌不仅能够很快地和一些同龄的小朋友成为伙伴,更会和那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成为“忘年交”。
这样的情况,就让小萌的妈妈有点不适应了,因为作为大人,她根本来不及跟随孩子的“脚步”与人交际,这让小萌妈妈感觉自己才是个小孩,而小萌更像家长。
所以,很多时候小萌妈妈脸上会有点“挂不住”,觉得小萌是不是有“怪癖”。甚至多次提醒比如小萌要“收敛点”。
可小萌妈妈不知道,其实孩子“社牛”可是一件好事,是孩子聪明的表现。
孩子是“社牛”说明了什么?这些家长要知道
孩子比如“社牛”,也就是特别会跟人打交道。
而社交能力强是难得的优点,这不仅说明孩子性格开朗、嘴巴会说,还意味着他脑子转得快、情商高,不管走到哪儿都能跟别人处好关系,未来在学习和生活里都更吃得开。
孩子是“社牛”,家长不要觉得“尴尬”
首先,自己也多练练社交,别在孩子社交时露怯掉链子;
其次,平时多鼓励孩子交朋友,但也要多留意,发现孩子说话做事不恰当,及时温和提醒纠正;
最后,多带孩子比如“换换场子”,别总去固定的地方玩,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公园、亲子活动,或者参加兴趣班,让孩子在各种场合里都能锻炼社交能力。
四、你不让他干啥,他非得干啥
“那孩子啊,真的不听话,你越不让他干啥,他越是要干啥,真的是奇怪了。”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苦恼,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太不听话了,自己嘱咐给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孩子却偏偏会去做。
我的一位邻居就嘱咐他们家孩子,不要去动人家的煤球,结果当天早上说的,上午他们家孩子就去将人家煤球给砸坏好几个。
对于这件事,大家都觉得是这个孩子“坏”,但当人家问孩子为啥要砸煤球的时候,孩子却表示,自己本来并没有注意到煤球。
结果妈妈告诉自己不能动之后,自己反而很好奇,“为啥不能动”、“动了会咋滴”、“煤球里面是不是藏着秘密”等等,越想越按捺不住,最终忍不住就去动了煤球。
所以,孩子其实有时候“不听话”,并不是他坏,而是孩子的求知欲太过旺盛,对于未知的事物无法做到“漠不关心”,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而不是孩子坏的表现。
对此,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认清孩子到底是“不听话”,还是想要知道“为什么”,避免冤枉了孩子、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
结语
孩子身上的这些在大人看起来是“怪癖”的行为,其实恰恰是孩子聪明的体现。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些“怪癖”别嫌弃,他可能是个高智商娃,好好培养,长大“了不得”。
【互动话题】孩子身上这些“怪癖”,你家孩子有几个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