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战争英雄应该一辈子受人敬仰,但杨启良在猫耳洞待了一年,重回部队时,上级却问他:“你是谁?”
现实中,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已经瘦成了皮包骨,浑身上下都是腐烂的伤口,让人认不出来,这样的落差到底有多大?
一、
1985年的云南老山前线,战火刚刚熄灭,哨兵们还在警惕地站岗放哨。突然,一个瘦得只剩骨头的人影晃晃悠悠地走近了哨所。哨兵被吓了一跳,赶紧举起枪警惕地喊:“站住!你是谁!”
这个人并不生气,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声音虚弱地回答:“我……是杨启良啊。”
听到这个名字,哨兵愣了好几秒,眼前这个瘦得像骷髅一样的男人,怎么会是当年那个身材魁梧、英勇善战的杨班长呢?
其他战友闻讯赶来,越看越心酸,眼泪忍不住往下掉。杨启良瘦得连骨头都能清晰地看见,满脸胡子拉碴,一身破烂不堪的衣服散发着浓烈的腐臭味,腿上、胳膊上的伤口都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他脸色发黄,嘴唇干裂,唯一没有变的就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依旧坚毅而明亮。
原来,杨启良独自在前线的猫耳洞里,坚守了整整一年,没人知道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就连自己人都觉得这几乎不可能办到。但杨启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军人最可贵的品质——死守阵地,绝不后退。
二、
提起猫耳洞,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兵都会直皱眉头,说那里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
猫耳洞,说白了就是在山岩上挖的一个小洞,洞口特别小,里面又闷又潮湿。人在里面连腰都伸不直,只能蜷缩着,随时都可能有蛇虫爬过身子。洞内湿热无比,天气一热,整个人就像泡在水里一样,全身皮肤都被浸泡得发白起皱,最后开始腐烂。
杨启良最初被派去守无名高地时,并没想到自己会在那里呆整整一年。开始时,猫耳洞里还有一些粮食,但不到一个月,粮食就吃完了,饮用水也基本上没有了。
怎么办?杨启良只能趁天黑悄悄出去找水喝,找吃的。有时候实在饿得不行,他就偷偷去树林里抓老鼠和虫子,咬牙吃下去。因为没有盐和干净的水,这些东西吃到嘴里又苦又腥,难以下咽。但他告诉自己:“再难吃,也得吃,不吃就活不了,更守不住阵地了。”
白天,杨启良连动都不敢动,怕敌人发现。他就一直躺在潮湿的洞里,任凭毒蚊子叮咬,身上的伤口因为长时间的潮湿越来越烂。有一次,他腿上的伤口已经化脓,他忍着剧痛,用匕首把烂肉一点一点地割掉,然后撕下衣服包裹起来。他说:“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自己多活一天,多守一天。”
就这样,杨启良靠着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一天又一天地熬了下来。这一年里,他击退了越军无数次偷袭,让敌人都摸不清到底这个高地上有多少人。甚至后来敌人以为这个地方驻守着大量兵力,不敢再轻易进攻。
越军不知道,这个地方只有杨启良一个人。他独自一人,活生生把一支部队的任务都扛了下来。
三、
战争结束后,杨启良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浙江省政府送他一块匾额,上面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
但荣誉再高,杨启良回到家乡台州之后,却没有摆架子,也从不跟人提当年的事迹。他转业到工商系统工作,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处理的全是些鸡毛蒜皮的纠纷。
有一次,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在超市闹事,说买的面粉里有虫子,要超市赔钱。杨启良赶到后发现,这人根本是故意讹诈。他不卑不亢地劝解说:“做人要讲良心,不能讹人,这样不对。”结果大汉恼羞成怒,扬言要动手。
杨启良并不害怕,只是看着他说:“当年在越南战场上,我什么阵仗没见过,就你这点事,吓不倒我。”大汉被他的眼神震慑住了,低头道歉后灰溜溜地走了。
杨启良的同事这时才知道,原来平时话不多、脾气好的杨启良,居然是个战斗英雄。他们感慨:“这人真是看不出来,以前从没听他说过一句。”
其实,杨启良自己也觉得,过去的荣誉都是战友用生命换来的,他没什么好炫耀的。他常常说:“那些牺牲的兄弟才是真英雄,我只是运气好活下来了,做点小事又算什么呢?”
退休之后,他更加低调,回到老家宁溪镇做些志愿工作。村里开会、乡亲有矛盾纠纷,他都会主动参加,耐心地劝解。他说:“当年在战场上为人民守住阵地,现在回到家乡,我还是要为乡亲们守住这份安稳的日子。”
每年老兵聚会时,战友们看到杨启良,都会红了眼睛,说:“杨班长,你这一辈子不容易啊。”但杨启良总是摆摆手:“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能活着看到今天,这就够了。”
这就是杨启良,从独自在猫耳洞坚守一年,到回到家乡做个普通人,他这一生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也品尝了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对他来说,战争与和平并不冲突,英雄和平凡也没有矛盾,只要能踏踏实实活着,做一点对人民有用的事,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