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老人家族观念很重,认为孙子跟自己姓,才是最亲的人;而外孙不跟自家姓,所以认为外孙怎么也养不熟,所以才有“外孙是狗,吃了就走”的俗语。
那孙子和外孙,到底有何区别呢?难道只是因为姓氏不同,亲近程度就不一样吗?
01
姓氏不能决定一切
我老家的大伯七十多岁了,他有一儿一女,子女结婚后,生的都是男孩,大伯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外孙。
大伯的儿子在大城市工作,还买房定居了,孙子也在外地,一年才回老家一次。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大伯喜欢孙子,他经常拿孙子的照片给我们看,还得意地说“我孙子可聪明了,将来肯定是个大人物”。
而大伯的女儿在老家工作,嫁的也是本村的人,女儿经常带外孙回家看望大伯,外孙很喜欢大伯。
之前,村里的人问大伯“外孙好还是孙子好”的时候,他总是回答:“当然是孙子啦,他都跟我姓,是真正的一家人。外孙再怎么好,总觉得中间隔着什么,似乎没那么亲!”
他不仅是这么认为的,连过年过节,他给孙子的红包都比外孙多。
但前阵子,大伯的观念变了,他说:“我这老了才知道,孙子和外孙的区别,根本不是姓氏能决定的,而是看自己和女儿、儿子的关系如何。”
原来前阵子大伯摔碎了膝盖,动了手术,他儿子和孙子在外地回不来,都是女儿和外孙来照顾他的。
后来大伯还搬进了女儿家,外孙更是经常陪他聊天,陪他做复健,他终于明白,“子女孝顺自己,这孙辈才会对自己好”。
02
孙子和外孙谁更亲?还要看子女的态度
就像大伯,虽然他儿子有出息,但由于彼此的认知差距越来越大,儿子觉得自己“了不起”,会有点看不起老父亲,再加上距离这么远,他跟大伯的关系就会很疏离,自然就不经常带孙子回老家看他了。
儿子都不重视他,更何况是孙子呢?
而大伯的女儿就不一样了,虽然她没有儿子有出息,但嫁在当地又很孝顺,经常带孩子去看大伯,这一来二去,彼此的关系就很好。
在关键时候,大伯还是得靠女儿和外孙的照顾。
那到底谁亲呢?根本跟姓氏没关系,而是子女的态度。儿子敬你,孙子自然跟你亲;女儿孝顺你,外孙也会跟你亲!
想要儿子和孙辈孝顺,除了言传身教、小时候培养感恩之心外,还得严格遵守“边界感”3个字,特别是子女成家后,老人帮忙带娃,不能介入太多。
老人们不要忘记了,虽然你的初心是为了后辈好,但你的子女已经是独立的家长了,他们需要自己做主,而且时代不一样了,育儿不能只靠经验,得科学育儿。
像我们小区有个阿姨,很宠孙子,总是偷偷给孙子买玩具、看手机,媳妇一管,她就甩脸子、护孙子,婆媳关系变得很差,最后这阿姨就被请回了老家。
孙子自然站在妈妈那一边,也不跟奶奶亲了。
03
隔辈亲,并非一厢情愿而是双向奔赴
啥意思呢?其实就是你跟谁时间相处得越久,就越亲近,不管是孙子还是外孙,咱们疼的总是经常陪伴我们的那个人。
孩子也是一样,不管是奶奶还是姥姥,谁陪他越久,他就跟谁的关系更亲。
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隔辈亲的本质是代际情感的投射,老人在孙辈身上重温养育的快乐,孩子则从老人那里得到无条件的包容,这是一场跨越年龄的相互治愈。
想要孙辈亲近你,也很简单,只要你蹲下来听听他们说一说动画片剧情,他就把最爱的糖果分给你;你记得他喜欢什么玩具、有什么爱好,他就会把自己画的画、做的手工送给你。
当然要走近孙辈的心里还得与时俱进,尽量与他们有共同的话题。
像我们小区有个老爷爷,去年学会了用智能手机,还会跟孙子一起玩《迷你世界》、剧本杀、密室逃脱,爷孙关系越来越好。
你瞧,多吸收新知识、与时俱进,就是你给孙辈递出的橄榄枝,你愿意走进他们的世界,他们自然愿意留在你的身旁。
对于外孙和孙子,咱们要尽量公平对待,不要因为姓氏而偏心。
姓氏是印在纸上的符号,真心才是刻在心里的血缘。
当我们抛开执念,用平等的爱拥抱每个孩子,晚年的幸福,自会像春天的槐花,在枝头朵朵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