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塞北的风裹着刺骨的寒意,我和谢勇司令员一同踏上了这片被白雪覆盖的朱日和基地。雪下得很大,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远处的营房在雪幕中时隐时现,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荒凉和神秘。我和谢勇司令员在军区机关就认识,彼此很熟悉,这次一同来到这儿,肩负着共同的使命,要在基地掀起一场军事训练变革浪潮,那是一段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岁月。
在军区机关的时候,我们没少讨论军事训练改革的事儿。谢勇司令员脑子活,想法多,对传统训练模式的局限性看得清清楚楚,总说传统的“红胜蓝败”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战争的节奏了,非得改不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传统的训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咱们得打破旧有的模式,建立更加贴近实战的训练体系。”我打心眼里认同他,盼着能和他一起把这想法变成现实。
来到朱日和基地一年后,军区粟戎生副司令员亲自来基地视察。他站得高看得远,提出实兵演习不能光“练为看”,得转变为“练为战”。粟戎生副司令员在基地的指挥大厅里,面对着我们这些基地领导和训练骨干,语重心长地说:“咱们的训练必须贴近实战,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为了演习而演习。咱们得通过实兵对抗演习,真刀真枪地检验部队的战斗力,让部队在实战环境中得到锻炼。”他还提出了进行红蓝部队实兵对抗演习的设想,强调要靠这种对抗性演习,把部队的实战能力提上去。
谢勇司令员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坚定执行者,他深知改革的重要性,二话不说就一头扎进了工作中。他明白,实兵对抗演习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得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来总体筹划和设计。从2001年到2006年,整整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蓝军组训、演习设计、手段研制、演习评估等一系列围绕实兵对抗演习的配套工作,这才让实兵对抗演习有了坚实的保障。
他第一时间召集基地党委会议,传达粟戎生副司令员的指示精神,大伙儿一起研究怎么落实。会议上,谢勇司令员语气坚定地说:“粟戎生副司令员的要求,给咱们指明了方向。咱们不能辜负上级的信任,必须马上行动起来,把实兵对抗演习搞起来,让部队在实战环境中得到真正的锻炼。”
那段时间,谢勇司令员忙得脚不沾地,不是在训练场,就是在指挥大厅。他亲自审定演习方案,从演习的整体思路、兵力怎么摆布到具体的战术动作,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他要求演习方案必须贴近实战,一点儿“花架子”都不能有。他还亲自带着团队去训练场实地勘察,精心挑选地形,布置逼真的战场环境。他总强调:“战场环境必须复杂多变,这样部队才能在实战中迅速适应各种情况。”
首先遇到的是“蓝军”部队的组建问题。要搞红蓝对抗演习,就得有一支能真实模拟敌军作战样式的“蓝军”部队。可当时基地压根儿没有现成的“蓝军”部队,一切得从头开始。为此,谢勇司令员向军区机关请示并正式获批后,某装甲旅指挥员李启发带着他的部队火速赶到朱日和基地,着手组建蓝军。这支部队完全按照作战对手营特遣队的作战编成来打造,从组织官兵熟悉作战对手的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到摸透朱日和基地的地形地貌、环境气候,再到严格按照作战对手的战术条令进行实兵实装实弹战术演练,一步步走过来,初步组成了一支精神抖擞、肩负特殊使命的正规蓝军部队。连续两年,这支蓝军劲旅以少胜多,在对抗演习中成了最坚硬的“磨刀石”,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余支红军师旅级部队展开了一场场激烈又真实的非对称较量。
在“蓝军”部队组建和训练的过程中,谢勇司令员还碰上了演习技术保障的难题。要搞实兵对抗演习,得有先进的技术手段撑腰。谢勇司令员亲自带着团队研制激光实兵交战系统。那阵子,他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和训练场,跟科研人员、一线指战员们一起研究设备性能、测试系统稳定性。有一次,为了测试坦克发动机油路的切断时长,他顶着烈日,在草原里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汗水湿透了衣服,他却全然不顾。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激光实兵交战系统终于成功投入使用,为红蓝对抗演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谢勇司令员的改革决心不仅仅体现在他对训练模式的创新上,更体现在他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要求上。他提出的“不设脚本、不搞预演、不走过场”的演习设计原则,彻底改变了传统演习的模式。在一次演习前的准备会上,他严肃地对全体参演人员说:“这次演习,没有既定的脚本,没有彩排,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要让部队在真实的对抗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战斗力。”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的决心和担当。
经过五年的紧张筹备,朱日和基地的第一次红蓝实兵对抗演习终于拉开了帷幕。演习当天,整个基地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演习场上,战车轰鸣,炮声隆隆,烟尘滚滚。红军和蓝军在复杂多变的地形中展开激烈交锋,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我站在都新高地上,看着眼前这激烈的战斗场面,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哪里是演习,分明就是一场真实的战斗!红军在蓝军的强力阻击下,多次陷入困境,但他们毫不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一次次发起冲锋,最终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才艰难地取得了胜利。
演习结束后,谢勇司令员站在讲评台上,严肃地说:“今天这场演习,红军虽然赢了,但大家要清楚,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在战斗中暴露出的问题,比赢得胜利更值得我们深思。”他详细地分析了演习中红军在战术运用、协同作战、快速反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每一个细节的不足。台下的红军官兵们低着头,认真地听着,脸上写满了愧疚和反思。而蓝军官兵们则挺直了腰杆,脸上带着自豪和坚定。那一刻,我明白了,谢勇司令员的严格,不仅仅是为了让部队在演习中取得胜利,更是为了让部队在未来的战场上能够生存下来,取得真正的胜利。
这次演习的成功,标志着朱日和基地在军事训练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谢勇司令员以他的坚定决心和担当精神,将朱日和基地打造成了实兵对抗演习的核心平台,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和实战能力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新时代军事交流与开放的大背景下,朱日和训练基地多年来勇立潮头,充满自信,率先开创军事演习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多次面向国际社会展示实兵演习这个重大军事敏感活动。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军军官参观团,他们身着各具特色的军装,佩戴着代表不同军衔与军种的徽章,集体穿梭于演习部队快速变化的战斗队形之中。在弥漫着决胜气息的演兵场上,外军军官们全程近距离跟进部队行动观看,他们目光紧紧锁定战场交战态势,琢磨着每一个战术动作与装备运用细节,感受着任何一个可能蕴含军事规律的瞬间。
朱日和基地常态化组织的整建制师旅级部队高难度实战化实兵对抗演习,领先世界,展示特色,完全贯彻和体现了我军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思想,俄军美军等的高级军官在演习现场和演习后军事交流会上,对朱日和基地完全对抗化、透明化、高科技化的实战化组训模式给予特别关注,不断询问、设问、追问其中的奥秘,惊叹于我军能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运用先进的信息化训练系统,实现和检验各兵种行动的有机整体高效协同。特别是美军路易斯安那基地司令对我军信息化实力与水平印象深刻,甚至在例行晚宴招待会上还不断提问是什么、为什么?
朱日和基地的一次次开放演习,不仅是一场场军事训练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扇扇向世界敞开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国际社会得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军思想的深刻内涵 —— 坚持积极防御、把握实战导向、注重科技赋能、从难从严练兵、坚决战胜一切来犯之敌。同时,也让世界领略到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凭借自主研发先进武器装备、科学的训练体系手段以及高素质的军事指挥科技人才所具备的强大训练能力与实战能力,向全球传递着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决心与雄厚实力。
在朱日和基地的那些年,我与谢勇司令员一起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训练和演习。我们一起在风沙中奔跑,在烈日下坚守,在寒冷中战斗。那些日子,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激情和希望。谢勇司令员的改革决心和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基地的每一位官兵。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共同见证了朱日和基地从一个普通的训练基地成长为全军实兵对抗演习的核心平台,见证了我军军事训练改革的一步步推进。
如今,我已离开朱日和基地多年,但那段岁月却始终铭记在心。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个风沙漫天的塞北小镇,想起那位站在沙盘前、眼神坚毅的司令员。他那句“我们的训练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部队的实战能力。只有在接近实战的环境中训练,才能在真正的战场上取得胜利”如同洪钟大吕,时刻在我耳边回响。我知道,那片荒凉的土地上,还有一群和我当年一样年轻的官兵,在谢勇司令员开创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谢勇司令员的改革精神将继续在朱日和基地传承下去。那片荒凉的土地上,将不断涌现出新的改革成果,新的军事思想将在这里诞生,新的军事人才将从这里走出。而谢勇司令员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朱日和基地的历史上,成为每一位军人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配图:作者用即梦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