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放休闲林地已达193处,如何推动这些林地的升级发展?社会公众在林业管护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怎样通过大数据和联动协作机制推动林业执法更高效?……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上海的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9.5%以上,森林资源将越来越丰富。今天,市绿化市容局举行“绿容青年行”专项行动,针对上海林业的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讨论。

加强开放休闲林地吸引力

从2018年起,上海启动建设开放休闲林地。截至去年,本市已建成193处开放休闲林地,其中千亩开放休闲林地17处,小微开放休闲林地176处,改造涉及林地4万亩。然而,部分林地仍存在配套服务设施少、服务人群单一、市民知晓度和感受度低、缺少自身“造血”价值等痛点。


如何让开放休闲林地更好地为产业和市民服务?市绿容局林业处副处长沈懿认为,应通过“融入、融合、融创”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产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比如,将开放休闲林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乡村振兴、清洁小流域、农民集中居住、五大新城、沪派江南、全域土地整治等工作结合,增强林地曝光率和吸引力;又如,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林地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包括打造特色林下种植展示区提高游客体验感,或结合旅游、餐饮、研学、康养、露营、文化体验、民宿创造林地附加价值等。


他举例称,松江区整合“以花为核、以林为底”的生态资源,将11处开放休闲林地融入松江浦南的生态旅游。奉贤区庄行镇潘垫村将苗圃改成复合型林下停车位,将林地资源融入菜花节、伏羊节、民俗文化节中,在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同时,实现集体林地价值提升,促进乡村振兴。崇明种植片林开放休闲林地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庙镇直采中心,提供低价进口商品,还将旧民房改造成民宿、森林咖啡馆,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探索森林管养护的社会参与途径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森林的高质量管养护存在着人员结构、资金保障、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全周期协同”治理体系、打造“专精型+复合型”林业人才梯队、密织智慧监测与精准管护智能网络、优化“财政+市场”双轮驱动模式和激活社会参与等方式来破解。

比如,林业部门可以探索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骑手企业等合作,打造“骑手护林护绿志愿团”,利用配送网络延伸监测触角;又如,可以创新绿色金融工具,紧扣企业ESG需求,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和参与可持续森林管理项目,减少碳足迹,探索林地养护收益证券化。

在市场化和公众参与方面,她认为可以探索上海“林票制”,市民购买养护服务可换取露营抵用券、林下产品提货权等。同时依托“沪林通”平台,探索“市民生态账户”,扫码即可上报病虫害、参与开放林地设计投票、举报违法占林行为等。未来,甚至可探索“绿色遗嘱公证”服务,市民可指定遗产用于特定林地的管理养护。

同时,她还介绍了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包括“纽约树木地图”、伦敦生态补偿机制、北京“林长制+检察+公安+城管”机制、重庆“智慧林长”应用场景、浙江“数字林业系统”等案例,为林业高质量管养护提供“他山之石”。

林业执法应更智能更高效

随着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关注与日俱增,林业执法被称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然而在上海,非法占用林地,盗伐林木,违法猎捕和交易野生动物等现象仍有发生。究其原因,执法力量“杯水车薪”、协同协作机制能级不足、执法技术有落差、信息传递不顺畅成为几大“掣肘”。

对此,市绿容局执法处副处长张茜认为,构建一套联动协作、多维赋能的管理执法协作机制迫在眉睫。在协作网络的拓展方面,应深化跨区域联动,比如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和毗邻城市,实时共享案件线索、执法动态等,实现区域标准统一、资源共享、执法协同。同时,可通过引入先进的AI图像识别技术,对卫星遥感影像以及无人机航拍图像展开深度分析,精准识别林地变化、非法砍伐、违规建设等异常状况,降低人工筛查遗漏风险。

原标题:《如何推动上海林业高质量发展?这场“头脑风暴”给出了许多“干货”》

栏目编辑:张钰芸 题图来源:金旻矣 图片来源:金旻矣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金旻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