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暮色中的世纪广场,喷泉水幕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翩跹起舞。这座因破损“沉睡”9年的音乐喷泉于今年“五一”前得以修复“苏醒”。喷泉“华丽回归”为市民呈现一场光影盛宴,这场光影盛宴是我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的缩影。
华灯初上,世纪广场喷泉陪伴市民起舞。
近年来,我市在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保障、城乡基建等领域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答卷。这份答卷,既有大数据赋能的智慧治理,也有饱含温度的细节关怀;既展现了城市发展的速度,更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厚度。
智慧赋能守护食品安全
4月28日早上,大洼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里,食堂管理员小吴正在忙着整理新购进的一批蔬菜。小吴用手机扫描货单上的二维码,手机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这批蔬菜从菜地到市场,再到购进学校的全部信息资料。
近年来,我市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重要抓手,在食品安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8月推行的“食安辽宁码”校园溯源管理系统,覆盖了全市78家中小学食堂、4家食材配送单位和3家校外供餐单位,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电子化监管。这套系统通过“市场主体”小程序,将食材追溯范围从最初的蔬菜类逐步扩展到米、面、油、奶等预包装食品,最终实现全品类覆盖,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检测食堂餐具。“食安辽宁码”贯穿学校进货查验全过程。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源头。校园食堂及校外供餐单位在使用追溯系统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管控,校园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除紧盯校园食品安全保障,社会面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也在不断织密织牢。全市完善了全过程食品监管体系。市场监管部门紧盯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型农贸市场、超市、餐饮业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实施风险分级管理,企业自查报告率达到100%。对小餐饮单位、小酒厂和小摊贩实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食品中添加药品、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 让市民吃得更加安心。
社会保障织就幸福网络
4月21日上午,兴隆台区人社服务大厅里,63岁的张建国老人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养老保险业务办理,老人笑意盈盈说:“以前要排队一上午,现在随时来随时办,太方便了。”此时,家住盘山县胡家镇朱家村的吕忠辉老人正惬意地靠坐在沙发上,他自豪地说:“我每个月啊,就盼着养老金到账,那钱一到,心里就跟吃了定心丸似的,踏实!”
近年来,我市创新思维重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让惠民政策更加精准高效。2024年,全市各级人社部门按照市委关于盘锦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中走在前列的部署,奋力织密扎牢民生安全保障网。包括辽河油田等驻盘中省直企业在内,全市各类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114.3万人,发放各类养老保险资金首次突破100亿元,实现全年按时足额发放。
工作人员帮助老人办理业务。
这一成就源于三大创新举措:一是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精准定位不同群体,推动应保尽保。高质量扩面征收降低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2024年全市财政负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1.7亿元,为省内负担最低的地级市。全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增2.13万人,净增加1.27万人,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也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二是严格落实各类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和确定机制。2024年各类养老保险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上调了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186元上调至206元,位列全省第三。特别是12.6万名农垦退休人员年均养老金收入达到1.8万元,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走在全省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推进人社业务综合窗口改革,打造成“进门有引导、自助有辅导、全程有帮办、结果可咨询、诉求有人管”的盘锦人社“会客厅”。同时实施“不出社区办成事”工程,将599台人社自助服务一体机铺设到全市各基层服务机构,构筑“社银一体化”合作机制,让银行柜台发挥社保窗口作用,构建社保便民服务圈。
在医疗保障领域,我市同样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今年初,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指导下,市中心医院将“减重门诊”全面升级为多学科联合的“体重管理门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该门诊建立随访制度,对患者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根据体质差异制定差异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政府和医疗机构还想方设法,推出“京医送健康,爱心暖鹤乡”活动,把北京医疗专家请到盘锦,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家医疗队”的专业诊疗,省时、省力又省钱。
市卫生健康委研发应用的“盘锦市全民健康体检预约系统”投入使用并引入DeepSeek大模型技术。该系统实现全市6家体检机构统一体检预约、体检数据收集,为探索慢性病防治干预新模式,切实发挥职工健康体检数据在慢性病防治,尤其是在慢性病危险因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5年1月起实施的医保新政令人振奋又暖心: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3000元提高至4000元。并且从今年4月1日开始,与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家庭医生签约的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在签约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统筹报销比例还将上调10%,这意味着职工门诊看病时个人支出会大大减少,切实提升门诊医疗保障水平。
城市更新重塑宜居空间
“五一”假期,辽河街道一处口袋公园里,老人儿童惬意徜徉其间。72岁的陈玉兰老人每天都要来这里散步,她对距离家门口不足百米的这座小公园赞赏有加:“公园里防滑步道和助力扶手设计特别贴心,晚上还有智能照明灯,我们老年人在这里活动很安全。”近年来,我市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以工匠精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让老旧街区焕发新生机。近两年,全市实施3个城市排水设施改造工程,极大缓解城区内涝问题。完成热源清洁化项目109.05万平方米、建筑节能项目68.8万平方米,煤改气煤改电项目完成改造4350户。今年,全市住建系统正在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管理,全力打造垃圾分类“盘锦样板”。
一家三口在兴隆台区四季公园度周末。
居住舒适是民生重点之一。目前,全市已完成26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保留建筑历史风貌,同步推进加装电梯、停车位改造、适老化设施建设等配套工程。与此同时,城市绿化品质也在显著提升。全市已完成15处口袋公园建设,这些平均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的“微型绿地”巧妙融入了适老化设计和智能照明系统。据统计,盘锦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44.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1平方米。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也在持续增强。近年来,改造供热老旧管网161.4公里,供热投诉件数全省最少;完成7条道路排水工程建设,铺设排水管网14.71公里。公安交警部门创新实施的“借道左转”措施,为缓解早晚道路流量高峰压力发挥出高效作用。
市委、市政府每年年末都向市民广泛征集新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百姓的“心愿单”化作政府新一年度的“工作图”。增划停车泊位1.1万个,缓解市民停车难题;新建电动车公共集中充电装置点60个,改善居民安全充电条件;增加500个普惠性托育学位,提升托育服务保障能力;建设10家社区便民食堂,为老年人就餐提供便利……一桩桩,一件件,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如此年复一年,全市惠民脚步不停向前,始终让民生跟着“民声”走,民生改善的新画卷随时间推移,徐徐扩展。
温情服务诠释为民初心
“五一”假期,兴隆台区惠宾街道康桥社区值班员采用AI智能技术与居民和物业公司互动,迅速捕捉到一处垃圾暴露点位,轻松化解问题。AI智能技术的快速便捷让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显著提升,服务于居民的广度也在不断延展。
我市首位“社区DeepSeek讲解员”在兴隆台区惠宾街道康桥社区上岗。
近年来,我市将人文关怀融入民生服务每个细节,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城市温度。2024年启动的“五社联动”公益创投项目,在72个村和社区打造试点,累计开展关爱“一老一小”活动3000余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300余支,总受益近5万人次。智慧社区建设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辽宁移动盘锦分公司引入DeepSeek大模型技术,在兴隆台区惠宾街道康桥社区试点“AI+智慧社区”,设立“社区DeepSeek讲解员”。该系统集成57项便民服务事项和3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居民通过语音交互即可查询办事流程,累计处置事件3200余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AI技术还应用于社区安防,实时监测垃圾暴露、占用消防通道等隐患。2024年,通过智能识别处置安全隐患420余起。
我市推行的生态殡葬服务有力彰显城市文明高度。多年来,我市持续实施海葬优惠政策,为参加海葬活动的丧属尽可能地提供方便条件。自1999年启动海葬活动以来,全市至今已有1640位逝者选择这种生态安葬方式。参加2024年海葬活动的周先生说:“这种生态葬法既环保又有仪式感,政府还提供这么多便利,令人感动。”
从校园食堂的智慧监管到医疗保障领域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从社保服务的便捷高效到城市更新的精雕细琢,我市用一项项务实举措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百姓的用心。这份用心,正是民生答卷最动人的盘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