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丁玉洁 通讯员 许世豪
百年薪火传,青春正当燃。
青年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在湘潭高新区,青年奋斗者的答卷始终滚烫——以科技为笔、以担当为墨,在智造高地书写着“五好”园区建设新篇。青年企业家、团组织骨干、青年干部……不同身份的背后,是同样炽热的初心:以创新之力赋能产业升级,以实干之姿托举“五好”园区建设。
湖南亚辉龙医疗器械创智生态园。(记者 陈旭东 摄)
青年企业家:科创报国的追光者
“大用科技有大用”,这是吕晓飞立下的企业愿景。
2019年,一群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的年轻人汇聚长沙麓谷,创立大用科技。2020年,湘潭高新区“校友回湘”的召唤,让其中湘潭大学毕业的公司创始人吕晓飞毅然回归,注册成立湖南大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业务。
“当时,湘潭高新区的租金减免、项目申报、科技贷款支持,对我们这家青年科创企业而言,如同雪中送炭。”他清晰地记得,2021年,公司成为园区第一家享受湖南省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的试点企业,500万元科技贷给予了发展的关键助力。
湘潭高新区是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受益于良好的创新环境,大用科技如鱼得水:公司3年申请专利近百项,其中三分之一为发明专利;2023年,与华菱线缆、湘钢同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成为全省最“年轻”的获评企业。
令吕晓飞自豪的,还有人才培育成果。2022年,公司两名技术骨干入选湘潭市D类高层次人才。湘潭高新区在科技人才的认定和奖励、人才住房等方面,也给予公司无微不至的关怀。
“17岁时,我把青春留在湘大。34岁时,我把事业扎根高新区。”饮水思源,吕晓飞将当好湘潭高新区的宣传员,推介园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年轻人“高新创业、业创新高”。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大用科技有大用”的企业愿景。
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奔涌着青年创业者的热忱。湖南亚辉龙常务副总经理王朝丽,用8年时间,从深圳总部的基层生产技术员成长为上市公司子公司主要负责人。她的成长,绝非孤例。因为,湖南团队的平均年龄仅为26岁。
这支“青年军”,在湘潭高新区创造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奇迹”:作为湖南省湘商回归十大标志性项目之一,投资10亿元的湖南亚辉龙医疗器械创智生态园提前1年开园投产,布局全球领先的iTLA MAX、高速生化仪等创新型核心产品。
从土地审批到环保验收,湘潭高新区全程护航,让该项目实现“边建设边投产”。2024年,湖南亚辉龙医疗器械创智生态园实现营收9900余万元,2025年产值目标不低于2.5亿元,未来3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企业将以“医工融合”引领产业升级,以“链主担当”赋能区域发展,为打造“健康中国”贡献亚辉龙力量。
团组织骨干:技术破冰的攻坚者
一季度,金杯电工电磁线有限公司实现“开门红”: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7.5%,利税总额同比增长28%,完成全年预算目标的40%。
公司团总支书记熊双双介绍,“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青年骨干在新能源电磁线研发、数字化车间改造等项目中冲锋一线的身影。”
金杯电工电磁线有限公司现有员工791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45%。公司打造“五金行动”特色党建品牌,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战略决策中,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在技术攻坚中,党员先锋岗带头突破“卡脖子”难题;在精益管理中,“党建+项目制”推动生产效率提升18%。
这种“红色动能”,与湘潭高新区争创“五好”、勇夺“三强”发展目标同频共振。
由区“两新党委”、区团工委指导,公司创新实施“双培”工程:一方面,将青年技术骨干培养为党员,推动关键岗位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以青年党员匡美周、王琼为核心的研发团队,攻克高端特种电磁线技术壁垒,近3年带动利税年均增长20%。同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行动,累计完成车间改造、流程优化项目27项,节约成本超800万元。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面对新能源汽车电磁线产能从1.2万吨到5万吨的扩建目标,金杯青年立下“军令状”:将以“百米冲刺”的劲头投身项目建设,力争2026年全面达产!
放眼园区,奋斗的青春无处不在。
在华菱线缆,每一米电缆的价值提升,都是责任意识与技术智慧的结晶。公司推行“全员质量责任链”机制,青年技术骨干带头签订《质量承诺书》,带头认领技术难题,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责任”的攻坚氛围。
在德意电气,青年研发团队攻克35kV配电设备核心技术,水电站智能电源柜等产品打破垄断,获29项专利。特别是光伏灌溉装置入选国网重点推广项目,让新质生产力惠及民生。
青年干部:营商环境的塑造者
面对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和科技转化的复杂挑战,湘潭高新区青年干部的立场始终坚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在服务企业的“细枝末节”中践行初心。
“基层和一线是青年读懂中国的最佳课堂。”湘潭高新区科工信局的孙英羽,从科技招商到成果转化,亲历了全区“从政策洼地到创新高地”的蝶变。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该局青年干部打破“拼政策”的惯性思维,利用“项目后补助”模式,以“政策赋能+服务增值”吸引数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作签约;通过“双进双转”“双高对接”活动和常态化高校走访,促成50余项技术需求与500余项科研成果对接,让高校的“书架”变成园区的“货架”;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时,白天跑企业现场梳理痛点,夜晚逐句打磨申报材料,最终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集群跻身“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电机电控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特色产业集群”。
招商工作既是服务经济发展的“一线战场”,也是青年成长的“淬火熔炉”。区招商合作局“00后”专员谢洋艳,深耕产业、提升专业,入职一年便交出亮眼成绩:参与协鑫、振飞、长力重工等10余个项目对接,走访湘电、屹丰汽车等30余家园区企业,推动园区“校友回湘”工作成效位列全市第一。
服务企业不仅需要单兵突进的勇气,更考验协同作战的智慧。高创企业服务公司负责人周箭,带领团队打造“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从手续代办、工程代建到物业运维,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在服务铭昊汽车零配件项目时,他们协调多方资源破解建设难题,助力项目按时竣工投产;面对亚辉龙开园紧急需求,党员青年突击队昼夜奋战,完成园区清洁绿化,用“红马甲”点亮营商环境“金名片”。
当青春与时代同频,与城市共进,便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长卷上,写下最炽热的注脚。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招商谈判桌到项目工地,湘潭高新区的青春力量,在这方智造高地上勾勒出奋斗者的群像。他们传承五四精神,积极投身争创“五好”、勇夺“三强”的火热实践,为湘潭高新区建设“五好”园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