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一之出》
一
概述
茶树为南方特有的优良树木("嘉木"),高度从一尺至数十尺不等。巴山峡川一带存在树干粗至两人合抱的古茶树,需砍枝采摘嫩叶 。以瓜芦、栀子、白蔷薇、栟榈、丁香、胡桃等植物作比,详述茶树的树形、叶、花、果实、根等特征,体现古人对茶树形态的细致观察 。
"茶"字的写法多样,或从草部("茶")、或从木部("檟")、或草木并用("荼"),反映了古代对茶属性的多元认知 。茶有五种别名——茶、槚、蔎、茗、荈,这些名称的差异可能源于地域或采摘时间的区分 。
茶树生长以风化岩石土壤为最佳("烂石"),其次为含碎石的砾壤,黄土最差 。种植需遵循"法如种瓜"的原则,三年可采;野生茶品质优于园栽茶 。阳坡林荫下的茶树更优,阴坡山谷的茶不宜采摘(易致腹胀) 。紫芽优于绿芽,细长如笋的芽优于短小芽,叶缘卷曲的嫩叶优于平展叶 。
茶性寒凉,适合品行高洁者饮用,可缓解热渴、头痛、目涩、关节不适等症状,其效用堪比"醍醐、甘露" 。若采摘不及时、制作粗糙或混入杂草,饮后会致病,类比人参产地差异(上党最优,高丽最次)强调品质的重要性 。
陆羽通过科学描述与人文哲思的结合,既构建了茶的植物学认知体系,又将茶提升至文化象征的高度。文中强调自然条件与人工技艺的平衡,暗含"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同时以茶喻人,倡导"精行俭德"的修身之道 。
二
译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茶树是南方特有的优良树种,高度从一尺、两尺到数十尺不等。在巴山、峡川一带,甚至有树干粗到需要两人合抱的古老茶树,人们需砍下枝条才能采摘嫩叶。茶树的形态特征可概括为:
树形:类似瓜芦(一种藤本植物),枝干舒展;
叶片:形状如同栀子的叶子,边缘微卷;
花朵:洁白如白蔷薇,清雅芬芳;
果实:形似棕榈的种子,圆润饱满;
花蒂:如丁香般细长;
根系:盘曲粗壮,类似胡桃树的根脉 。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茶的名称在文字结构上,有的偏旁属草字头(如“茶”),有的属木字旁(如“槚”),也有草、木并用的写法(如“荼”)。茶的别称共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茶树生长的土壤品质分三等:最上等的生长在风化岩石的土壤中,中等的生长在含碎石的砂质土里,下等的则生长在普通黄土中。
若种植方法不扎实,茶树便难以茂盛;栽培需遵循类似种瓜的技术,三年后即可采摘。
茶叶品质以野生茶为最佳,人工园栽的次之。生长在向阳山坡且处于树荫下的茶树,若芽叶呈紫色则品质上乘,绿色次之;茶芽细长如竹笋的优于短小的芽头;叶片边缘卷曲的嫩叶优于叶片平展的。至于阴面山坡或山谷中生长的茶,不宜采摘饮用,因其茶性寒凝滞,容易引发腹中结块的病症。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huì)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qí nǐ),使六疾不瘳(chōu)。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茶的效用在于其性味极寒,作为饮品最适合那些品行高洁、生活简朴的人。当出现燥热口渴、胸闷气滞、头痛、眼睛干涩、四肢无力、全身关节不适时,只需稍饮四五口茶,其功效堪比佛家所说的醍醐和天降的甘露。但若采摘不及时、制作不精细,甚至混入杂草,饮用后反而会致病。茶的品质差异如同人参:上等茶如同产自上党(今山西长治)的优质人参,中等茶如同百济、新罗(今朝鲜半岛)所产人参,下等茶则类似高丽(今朝鲜)人参。至于泽州、易州、幽州、檀州(今河北、辽宁一带)生长的茶,其药效已大打折扣,若用非茶类植物(如荠苨,一种形似人参但无药效的植物)冒充饮之,更会导致疾病难以痊愈。明白了人参因产地不同而效用悬殊的道理,也就懂得茶的品质差异对健康的影响了。
三
评述
茶作为一种兼具生理调节与文化内涵的饮品,其“味至寒”的特性与“精行俭德”的精神追求,在养身与修身层面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体系。
从现代科学理解,茶中富含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清热降火、抗氧化、调节代谢等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体内自由基,缓解燥热口渴、目涩头痛等症状 ;儿茶素能抑制胆固醇合成,茶多糖可调节血糖,对“四肢乏、百节不舒”等代谢失衡症状有缓解效果 ;茶多酚对肠道有害菌的抑制作用,可改善“凝闷”等消化系统不适 。
温热体质(易上火者),适合绿茶、白茶等未发酵茶,可清热解暑 ;寒凉体质(畏寒者)红茶、黑茶等全发酵茶更适宜,避免加重寒凝 ;失眠者慎用含咖啡碱的茶,贫血者需控制单宁摄入 。
陆羽提出“精行俭德”,将饮茶提升为道德修行,制茶需精益求精,饮茶讲究专注与仪式感,培养严谨态度(如唐代煎茶法的“二十四器”规范) ;以茶代酒、以简驭奢,倡导“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茶道仪式中的“独品得神”与“对品得趣”,通过专注泡茶、品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缓解现代焦虑 。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茶的种植讲究“上者生烂石”,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理念;饮茶时“阳崖阴林”的生态选择,体现阴阳平衡的养生观 。
生命境界的升华茶从解渴之物升华为“醍醐甘露”,喻示通过饮茶实现身心的净化。
茶之养身在于“寒性”与科学的适配,修身则依托“精行俭德”的文化浸润。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茶道“以物载道”的独特体系:饮茶不仅是解疾之法,更是通过节制欲望、专注当下,达到“身心共养”的生命境界。正如《茶经 》所言,茶饮的最高价值在于引导人“与天地参”,在自然规律与人文伦理之间找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