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张继华老师读茶经,最后谈到了茶中“青气”的问题,张老师讲到了青叶醇,然后问了一下豆包,整理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仅作参考。

茶叶中的 “青气” 通常指茶叶在制作过程中未完全去除的青草气或生青味,属于茶叶初制阶段常见的一种低沸点挥发性物质产生的气味。它的形成与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密切相关,不同茶类对青气的处理方式和接受度也有所不同。

青气的产生主要与茶叶中的醛类、醇类化合物有关,例如:

青叶醛(顺 - 3 - 己烯醛):具有强烈的青草气息,是茶叶鲜叶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物质,沸点较低(约 73℃),在加工中易挥发。

青叶醇(顺 - 3 - 己烯醇):带有青鲜气味,沸点稍高(约 156℃),若加工中未能充分转化或挥发,会残留于茶叶中。

其他低沸点物质:如乙醛、丙醛等,也可能参与青气的形成。

茶叶鲜叶中含有大量叶绿素、氨基酸、多酚类等物质,其中叶绿素分解会释放出类似青草的气味前体。 嫩叶或雨水叶因含水量高、酶活性强,若采摘后处理不及时,容易堆积发酵产生青气。

绿茶、黄茶等需通过高温杀青破坏酶活性。若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鲜叶中的酶促氧化反应持续进行,会保留较多青气物质。 揉捻过重或揉捻后未及时干燥,导致茶叶细胞破损后物质过度氧化,可能产生青涩味。杀青或揉捻后的茶叶若未及时干燥,残留的水分会促使微生物活动或化学反应,加重青气残留。

部分茶树品种(如大叶种)的鲜叶中青叶醛等物质含量较高,若加工工艺未针对性调整,易保留青气。 生长环境(如多雨、光照不足)可能影响鲜叶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导致青气物质生成较多。

青气明显的茶叶通常被视为加工不足,口感可能青涩、刺激,香气不够纯净,影响品饮体验(如绿茶、红茶中青气属于缺陷)。

部分茶类(如某些名优绿茶、乌龙茶)允许极轻微的青气存在,作为 “鲜爽感” 的体现,但需与明显的青草气区分。

绿茶

高温杀青(炒青、蒸青)快速破坏酶活性,通过高温挥发低沸点青气物质,同时促进高沸点香气物质形成。

乌龙茶

晒青、摇青促进鲜叶部分氧化,结合杀青抑制酶活性,使青气物质部分转化为花果香、熟香。

红茶

完全发酵促使青气物质氧化分解,生成醛、酮、酯类等芳香物质。

白茶

萎凋过程中通过自然氧化和水分蒸发减少青气,干燥进一步固定香气。

普洱生茶

杀青程度较轻,保留部分酶活性,青气会随陈化逐渐转化为陈香、樟香等。

绿茶制茶时确保杀青 “杀透、杀匀”,控制温度和时间(如炒青温度通常需达到 200℃以上)。 乌龙茶制茶时摇青程度适中,结合及时杀青抑制氧化过度。 杀青或揉捻后尽快干燥,减少微生物活动。 避免采摘雨水叶、过嫩或过老的鲜叶,鲜叶采摘后及时摊晾,避免堆积发热。 部分茶类(如普洱茶生茶)可通过长期存放(陈化),让青气物质在酶促反应和氧化作用下逐渐转化为更复杂的香气成分。

青气是茶叶加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风味指标,其本质是鲜叶中低沸点挥发性物质的残留。通过合理的加工工艺(如杀青、发酵、干燥),可以有效减少或转化青气,形成各茶类独特的香气风格。优质茶叶通常香气纯净、青气极微或无,这也是判断茶叶制作工艺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据之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