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为显示新政权威严,便按照严格的华夷之辨盲目贬低四邻。不仅对周边各族乱下诏令,还强制命令其君主改名、降爵,乃至授予侮辱性称号。
这种无端又无脑的胡乱挑衅,必然引起各方不满。面对昔日友邦的怒火,以及北方匈奴的虎视眈眈,西域驻军无不觉得压力空前。
极限施压
车师国的彩绘武士俑
公元10年,王莽企图加强对诸国掌控,于是派广新公甄丰出使西域。由于负担不起迎接使者的高昂费用,车师后王须置离准备逃入匈奴。当时,新朝不仅在称谓上对周边政权大肆侮辱,还在边境集结大军准备开战。在如此高压氛围下,小小的车师国自然备感压力。
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重要,以及西域都护对地方控制根基已久,潜藏在车师后国中的耳目将情报迅速传报。越是,驻扎附近的戊己校尉刁护二话不说,直接下令捉拿车师后王,并将他送给西域都护但钦处斩首。如此刻薄寡恩的行为,无疑令整个西域非常恐惧。由此,前汉驻军和当地人关系也紧张起来。
王莽的极限施压对整个西域造成严重冲击
事实上,王莽代汉不仅给中原的观念造成巨大冲击,还间接削弱边关驻军获得的支援力度。由于失去强大稳定的帝国撑腰,滞留西域的中原军民猛然发现:昔日威风凛凛的都护府,竟成孤悬一方的小势力,对西域诸国的控制力一落千丈。
绝望中,西域屯田军的将领陈良、终带、韩玄和任商,共同商议叛逃到匈奴中去。他们先在戊己校尉的屯田地区散布假情报,谎称有10万草原骑兵大举来犯,言下之意就是让各堡垒亭障中设防。然后趁机率叛军围攻戊己校尉的官邸,一举杀死尚处于病中的刁护及其家人。最后自封“废汉大将军”,挟持西域驻军及其家属两千多人北上。在匈奴南将军的接应之下,这些人全都投降匈奴。
匈奴对前来投靠的汉军往往十来不拒
当时,在位的乌珠留单于是亲汉的呼韩邪单于之子。从道义和形式上,依然记得汉朝对南匈奴的大力支持。于是接纳叛将,任命陈良、终带为乌贲都尉,并将他们的部属安置在境内屯田。虽然王莽要求以重金赎回了两人,并将他们焚烧处死,但其余的士兵与家属则有可能永远没回归中原。
为挽回颜面,也为夺回日益离心的西域诸国,王莽派遣大使五威左帅都尉何封、西域都护李崇、戊己校尉郭钦等人出征西域。这次战争和王莽时代的诸多边疆战争一样,打得虎头蛇尾。
两汉之交的士兵形象
烂尾闹剧
王莽时代的战争基本都是虎头蛇尾剧情
在中原板荡、民怨四起、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贸然出征的新莽大军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根据敦煌马圈简牍中的150多片汉简,记载着此战的诸多细节,再结合《汉书-西域传》记载,我们可以复原出此战的详细过程。
这些文献记载暗示,王骏再天凤三年从河西四郡征调汉族士兵。但是因为年景欠佳,士兵军粮马草严重不足:少罢,马但食枯葭饮水,恐尽死。欲还,又迫策上责。(《敦》43)
不仅缺衣少粮,而且牲畜也缺乏草料补给。从而导致士卒大量染病死亡,辎重无法转运,军队的机动性大为降低。此外,将士们还要担心王莽责备,压力不可谓不大!
王莽的刻薄性格让属下都担心遭责罚
接下来的简牍中,不少是由一个叫“厶”的“西域大使五威左率都尉”纂写。根据他的战报和书信,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忧心忡忡而且尽职尽责的军官是如何履行职责、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战争过程的。
战前,王骏从河西四郡征伐胡汉士兵作为主力。然后提前联系西域的莎车和龟兹等亲汉国家军队7000人,让他们分成几个部分进入焉耆。
由于声势浩大,这支汉军一开始进展顺利。王骏的主力在天凤三年六月前进到尉犁国,都没有受到阻拦。厶在这里得到尉犁国将军所部加入新朝军队,形势大好,气氛一片欢腾:
乙巳,六月甲寅发尉梨将。(《敦》94)
臣厶前在尉梨与将率比上书。(《敦》129)
这些细节,和《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天凤三年,乃遣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送兵谷”相吻合。
战争初期汉军凭借声势一路畅通无阻
但王骏并不知道,焉耆附近的危须、尉犁等国,都是焉耆的附庸和臣民。他们的投靠其实别有用心。好在提前分兵,让一部分兵马在郭钦、何封的带领下,取另外的道路进贡焉耆都城。我们的都尉厶就在这支军队中,所以才免遭战死。
另一方面,焉耆等国决定以退为进。他们不断派人讨好王骏,假意求和,同时暗中聚集全国的兵马7000多人伺机而动,等到汉军进入山谷就趁机展开伏击。原本归附的姑墨、尉犁、危须等国士兵收到信号,无不选择倒戈攻击。在漫天箭雨和礌石笼罩下,王骏等人力战身亡。
敦煌马圈汉简记载,新朝军队中有尉犁人叛逃的情况,说的就是王骏的战败的连锁反应:湖门尉得虏橐它,上装中尉梨侯虏平□与逆虏受罕得脱。(《敦》111)
汉军主力在西域多国的伏击中损失惨重
彻底失败
汉军主力表象非常狼狈
随着主帅阵亡,战况迅速恶化,李崇带领剩下的残兵向西撤退。好在汉军是分兵出战,在焉耆国主力围攻王骏的同时,戊己校尉郭钦趁车焉耆国内空虚攻克国都。厶也在这支军队中,对焉耆的老弱病残大开杀戒。
这段历史中唯一的斩首数目,应该就是郭钦和何封在焉耆都城里的屠杀规模。厶也如实记载,自陈战功,而且还将军队的斩首数目上报,以求获得对应的奖赏:
臣厶前捕斩焉耆虏,地热多险阻,舍宿营止宜于。(《敦》(351))
且一月斩下三千九百一十五级,功效已著,颁赏不足,宜勉李□身,谨请。(《敦》(81))
汉朝偏师反而在焉耆国内屠城
在占据焉耆都城后,郭钦和何封派人联系王骏与西域都护李崇的队伍,都尉厶受命前去联络。但经历重重险阻抵达战场后,发现都是新朝大军的尸体骸骨。厶大感不妙,终于向西走,在龟兹附近的姑墨找到率领残兵的李崇。
厶看到李崇失魂落魄的样子,写信向王莽上书请罪。陈述士兵缺乏寒衣、受凉挨冻的情况,希望获得支援,还让厶把请罪、求救的书信带回去。在李崇所在的姑墨营地附近,出现了疑似匈奴人的骑兵,李崇下令士卒架设弩机准备作长期固守,驱散敌人骑兵:
臣厶见大都护崇檄与敦德尹,亡已得乘姑墨城,孤处西。”(《敦》91)
其营就大张格射击,劫虏皆散亡,又前连战焉耆,中兵矢。”(《敦》(92))
伏法为众先/将军復不忍,令得念诲至今,崇叩头死罪。 (《敦》125)
前大司马以兵出未知审所之有之不,盛寒唯为乞衣 (《敦》126)
必蒙天有期殄灭臣等为故,崇叩头死罪,唯。(《敦》127)
匈奴骑兵乱入后西域局势进一步复杂
后来为寻求自保,李崇所部退到与中原关系最好的龟兹。厶则以出色的潜伏技巧和战斗技能穿越敌占区。他回到焉耆都城,向上级陈述了都护李崇无法支援自己、且战损严重的事实。严峻的局势,让郭、何二人不敢在焉耆都城久待:臣厶前捕斩焉耆虏,地熟多阻险,舍宿营止宜于 (《敦》50)
他们的士兵可能也就2000多人,在一个月内杀了3915个焉耆人。不仅会引来报复,而且焉耆人联系匈奴南犁汗王的南将军。他带领匈奴骑兵袭击位于中原和西域要道上的车师,截断西域汉人士兵的退路:
焉耆虏遝且将桼、八千人皆发。与南将军期会车师(《敦》(149)
南将军徼甚勇以坏龟兹、车师诸国□□□大煎都候鄣近于西域。”(《敦》108)
寇车师,杀略人民,未知审,警当备者,如律令。”(《敦》69)
车师,略诸侯,欲以威西域,贪狠桀黠,尤为诸国城郭戊部。”(《敦》72)
今日的焉耆国城市遗址
匈奴和焉耆联军不仅攻击郭钦和何封,而且还袭击其他的西域国家。结果车师国国破,附近的一些部落小王国捷枝、狐胡、郁立师、卑陆后国为避开战争,纷纷前往山谷中躲避。
随着车师前国沦陷,郭、何两部的士兵困在营地里。由于很难获得后勤补给,所以也陷入孤立困境。士兵们缺衣少食,只想吃饱肚子,战马和驮畜也死了一半。而且装备磨损严重,天气寒冷,情绪惊恐,生怕回不了家:
去戊部,失将兵之义,罪当死,臣厶叩头死罪 (《敦》120)
不以时伏诛,臣愚窃不胜忿,与戊部尉钦计议 (《敦》121)
戊部孔,军程食货财尽,兵器败伤,箭且众 (《敦》122)
兵皇张,兵以马为本,马以食为命,马不得食,前郡 (《敦》123)
橐佗持食救吏士命。以一郡力足以澹养数十人。 (《敦》124)
戊部尉猑里附城钦将吏士,故戊 (《敦》134)
粮食孚尽,吏士饥餧,马畜物故什五,人以食为命,兵 (《敦》135)
后勤告罄让汉军只能龟缩在营地里待援
于是,郭钦和何封让善于战地求生的都尉厶,带着火线求救信向东去敦煌郡。他们准备向王莽请求50日的军粮。不仅表示会在军粮到来前全力阻击敌军,同时要求派出善战的河西精锐部队。最好是带上庐(卢)水胡人骑兵等善战的属国胡骑来助战,才能保住西域战果!
厶再次从西域的死人堆里爬出来,骑着骆驼穿越人迹罕至的戈壁,带着郭、何和战友们的期待回到敦煌告急:赍五十日粮还诣部,尽力炬虏不敢遗微力。臣厶前比上书请河西精兵。(《敦》139)
西域汉军热切期盼着王莽派来大批属国胡骑
王莽看到战报后十分着急,下令组织援军前往西域开展救援行动:
二十六日上急责发河西郡精兵□度以十一月 (《敦》51)
诚恐误天时,失战利,不敢入塞,从报□□□□鄣 (《敦》52)
王莽还下令组织了三批军队前往救援,其中有一批精兵1080多人,都尉本人也其中:
之张掖。宁发庐水五百人,功卿与同心士六十人,俱未有发日 。此近谓第一部千八十人者也,义遣君威来出。(《敦》58)
臣厶幸得还且从第一辈兵出,卒功从即日未(《敦》972)
然而,这支先锋却因为时节寒冷、天寒地冻缺乏水草,一路上牲畜饿死累死,而且疑似遭到了敌人伏击而失败:促信第一辈兵天灭,往令戊部吏士饥餧,复处千里,艰水草,食死畜,因。(《敦》81)
收到求援信后王莽的确动员大批人马西征
第一次救援未果,厶心急如焚,又忧虑地等待河西派出援兵。为此,他急得不分起居,顾不上休息。好在为救援孤军,王莽又派出两支援军,最后是第三路精锐援军,装备了从敦煌武库调拨的5万发弩矢和3000匹驮畜。
根据数据分析,这支精兵每人配备了50发弩矢、3匹驮畜,很明显是要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将郭、何所部的步兵接回玉门关:
乏,故将吏士诣敦德。今车师诸国空,黠虏久获狱,三辈兵宜 (《敦》79)
假敦德库兵弩矢五万枚,杂驱三千匹,令敦德食吏士,当休马審处。(《敦》80)
最后,在火力和机动性都非常充足的第三路援军的帮助下,新朝援军才将郭钦和何封,还有一些亲中原的车师和乌孙贵族救回来。除了孤军,两人还带回亲汉的车师百姓上千人。
王莽的西征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唏嘘对比
王莽西征的失败 源自将领对战区环境的茫然无知
从整个过程来看,王骏、李崇等高级军官并不了解西域实际情况,故而盲目地信任友军。没有提前做好对应的谍报工作,导致敌人就潜伏在自己身边。特别是在战役的关键环节分兵进入焉耆,给对方伏击并击杀主将的机会导致全军瘫痪、各自为战。
大错之下,倒是都尉厶这样的中下级军官们,兢兢业业、出生入死,为战友的安危东西奔波。他数次骑着骆驼穿越大漠,最后终于求到援兵。
前线将领的无能导致大片汉军阵亡
相比王侯将相们随着时间消逝磨灭的功业,普通人和普通人之间的真情穿越千年时空,呈现在今人的面前。书简中的一些词句“嘱使君为寒近衣裘、强饭食、幸自爱”让人觉得古今之间有着相同的温暖。反倒显得弥足珍贵,令人目眩良久。而且都尉厶的记载详细完备,为我们复原两汉时西域的战争场景提供了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然而,更多无名战士永久死在大漠中。匈奴人显然不肯善罢甘休,他们的骑兵一直追到了敦煌郡,吓得当地驻军不敢开门。日后,匈奴骑兵一直能越过沙漠骚扰河西。公元32年,他们一度摧毁了遮虏鄣。这都是王莽一朝搞乱西域政策,引发西域诸国背叛的恶劣结果。
汉军偏师的战绩竟让王莽感到一丝欣慰
不过,王莽看到残部带来回来的西域人头,也算微挽回一点颜面。因此重重两人:郭钦被封“劋胡子”、何封被封为“集胡男”。
这种充满夷夏之辩的爵号,已然揭示王莽政权对西域列国的真实心态:那就是只要有机会,就要对塞北和西域的外族斩尽杀绝。
数年后,王莽便被反对者所击杀。之前提到的新朝西域都护李崇,也和自己的孤军一起同中原彻底失联。
扭曲心态让王莽的政权注定短命
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在今新疆新和县裕乐都司巴克募集古物期间,收集到一件“李崇之印”。这里曾是龟兹国势力范围。所以,这枚印很可能就是李崇退守龟兹、坚守孤城时留下的物证,也是汉代西域史中为数不多、能和传世文献呼应的碑铭印章类材料。
根据简牍推测,李崇在西域独木难支、孤掌难鸣,最终不免被焉耆等国攻没。短短数十年间,西汉王朝百年经营西域的成果,就被王莽一朝的肆意妄为破坏殆尽。借此机会,北匈奴得以重返西域,俨然之间再次成为王中之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