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料到,原本计划打造为全球最大光伏电站的塔拉滩,最后竟然意外变成了一片牧场。
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一转变完全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本想着依靠高科技改变自然环境,结果最终还是得靠大自然自己找到出路。
那片荒凉的戈壁滩,不仅容纳了密密麻麻的光伏板,还奇迹般地长出了茂盛的草地。
甚至连羊群也被引入电站“工作”。
光伏板下居然成了天然牧场,羊群在板间穿梭,一边吃草一边保护光伏板。
谁能想到,一个发电厂,会被一群羊“接管”呢?
2012年,中国在青海的塔拉滩投入巨资,准备大干一场。
目标是建设全球最大的光伏电站。
那么,青海塔拉滩到底是什么地方呢?
就是这么一块几乎无法耕种、无人愿意居住的土地,国家却发现了它的巨大潜力。
高原地区阳光充足,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
再加上地形平坦、土地成本低廉,科研人员跑遍半个中国,最终选中了这里。
可没过多久,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原本光秃秃的戈壁滩,为了防风固沙,科研人员在光伏板之间撒下了草籽,没想到这些草长得特别旺盛。
短短几个月,原本灰蒙蒙的土地变得绿意盎然,一大片草地就这样铺展开来。
太阳能发电站,竟然有了牧场的模样。
技术人员面临的却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草把光伏板底部遮挡住了,夏天散热效果变差,发电效率明显下降。
派人去割草吧,可园区面积太大,足足有609平方公里,这边刚割完,那边又长起来了。
费钱费力,效率还低,这可怎么办呢?
既然草长得这么快,那就放羊吧!
羊一进来,问题还真迎刃而解了。
草被吃得干干净净,光伏板的散热功能恢复了,发电效率也提升了。
而且羊粪成了天然肥料,草地反而越长越好,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循环。
于是干脆调整策略,把光伏板的高度从50厘米提升到1米2,方便羊群活动,同时也避免撞坏设备。
再往后看,事情的发展越来越出乎意料。
到了2022年,这片“发电+牧场”的园区年发电量突破8亿千瓦时,稳居全国清洁能源基地前列。
绿化覆盖率也从不到5%提高到了80%以上,荒漠正在逐渐退去,风沙明显减少。
以前一年四季赶着羊群四处奔波,现在羊有了“固定工位”,草多、肥壮、营养好,一只羊能多卖几百块钱。
到2022年,一年可以养殖两万多只“光伏羊”,牧民的收入翻了三倍,园区还提供了维修、清洁等岗位,当地人不再靠天吃饭,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
曾经不被看好的塔拉滩,如今成为新能源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奇迹。
塔拉滩的表现狠狠打了那些质疑者的脸。
不仅年发电量远超预期,还探索出一条意想不到的生态路径。
草地的恢复遏制了荒漠化,羊群的放牧带动了周边牧民增收,荒凉的塔拉滩,变成了新能源与生态复合开发的典范。
能源开发真的必须与生态保护对立吗?
更值得深思的是,塔拉滩背后的技术理念也在发生转变。
过去新能源追求规模、集中和快速,现在则开始转向灵活、复合和生态共生。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羊群会不会对光伏板造成破坏?
会不会影响电站的正常运营?
事实证明,羊群不仅不会妨碍光伏板的运行,反而提供了一种自然的“除草”方式。
塔拉滩的这种“光伏羊”模式是否可以在其他地方复制呢?
塔拉滩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次局部的偶然事件,更是一个关于绿色发展、可持续能源的范例。
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学习这种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其他荒漠化、沙化严重的区域,推动绿色能源与农业、牧业的深度融合。
这种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够提供清洁的能源,还在于为地方经济提供了更加稳固的支持,同时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这种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科技并不是万能的,只有与自然环境、地方特色深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效益。
在塔拉滩,能源不再是单纯的“电”,而是与草原、羊群、土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
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证明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存并相互促进。
“光伏羊”不仅仅是简单的拼凑,更是一种生态智慧的重塑。
绿色能源的未来不能仅仅盯着发电量,也不能将科技与自然割裂开来。
真正有生命力的解决方案,是能够将能源生产、生态修复和人类生活重新融合在一起的。
很多人都把塔拉滩的奇迹称为“生态样板”。
这些称呼都很贴切,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塔拉滩给我们上的这一课。
别小瞧任何一块被认为“没有希望”的土地,也别低估科技与生活之间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
塔拉滩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绿色发展”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人民网2024-11-12探寻青海塔拉滩的生态转型之路
光明网2023-08-13从一片荒漠 到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