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行动”之后,印度总理莫迪向全国发表了一场演讲,试图借此机会大肆宣扬印度军队的强大与本土武器的威力,暗指即便是印巴停火,也绝不是因为印军战斗力不行所导致的。
(莫迪在“朱砂行动”后的讲话中,宣称印军表现出色)
1、莫迪讲话,不肯承认真相
然而,现实却像是给莫迪浇了一盆冷水!
巴基斯坦凭借着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机击落了多架印度的“阵风”战机,就连s400防空系统也被炸毁,尽管如此,莫迪依旧保持平静,义正言辞的吹嘘着印度的“赫赫战功”,他坚称“印度每次都能在战场上击败巴基斯坦”,并且印度制造的武器在“朱砂行动”中得到了实战的考验。
不少人对莫迪的发言嗤之以鼻,尤其是美国和法国都已确认“阵风”被击落的消息,印度方面的“法国制造”发挥不佳成了公开的秘密。
(没有出场的“光辉”战机,被夸上天)
或许,正因为如此,莫迪只能选择避重就轻,将宣传重点放在那些从未参战的“光辉”战机上。“光辉”战机虽未参与此次印巴空战,自然也就没有损失,这般谦虚的美化方式倒也让人无可厚非。
不过,莫迪的口风虽硬,心里却也明白,这场较量并不是凭一两句豪言壮语就能解决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样的表态更多的是安抚国内舆论,同时也是对国际社会施加一定的战略压力。
2、印巴达成停火,莫迪同意“一枪不发”
幸运的是,随着几番拉锯,双方终于在5月10日达成了一份暂时停火协议,双方同意互不采取任何侵略性行动,一枪不发。尽管这一结果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但莫迪话里话外依然不乏警告意味,他明确表示,如果巴基斯坦敢有丝毫背约行为,印度将不遗余力地进行军事打击。
(印巴同意互不采取任何侵略性行动,维持着表面和平)
这种“先礼后兵”的做法显得格外现实:一方面,莫迪需要维护国内的战斗士气;另一方面,双方又都不想将事态升级为不可收拾的全面战争。
然而,若细究这次停火协议的达成,不难发现其背后有更为复杂的国际因素。表面上看,印度和巴基斯坦通过直接对话取得了共识,但实际上,促使这一协议达成的关键推手并非一直自称愿意出面调停的美国,而是中国。
就在停火协议宣布当天,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印巴两国的高级官员进行了电话沟通,巴基斯坦外长甚至公开感谢中方为止战所作的斡旋努力。
要知道,“巴铁”这个称呼可不是白叫的,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军事合作,中巴的关系可谓无间不入。巴基斯坦的武器装备日益仰赖中国供应,这使得中国的话在伊斯兰堡更具说服力,相比之下,美国却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3、印巴“火药桶”依旧在滋滋作响
但这并不代表,印巴冲突就会迎来大结局,各种不安定因素依旧存在。
(外部矛盾复杂,印巴再次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首先,印度与中国虽然在此次事件中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合作,但两国之间的长期矛盾依然令外界担忧其合作的持久性。在边境地区摩擦不断的背景下,中印之间的信任无疑是一项稀缺资源。因此,这样一种短期的外交协作并不代表着两国关系会因此发生质变。
其次,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潜在报复心理不可低估。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两国之间的每次冲突几乎都伴随着一些“后果”,哪怕是短期停火后,边境地区的小规模摩擦也频繁存在。
特别是在此次事件中,巴基斯坦以较小的代价表现出色,印度自然不愿轻易认输。莫迪的个性再加上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都让人怀疑这个短暂的停火究竟能够持续多久。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印巴和平的现实需求。两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并非任何一方真正所愿。印度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沙希·塔鲁尔对此说得很明白,和平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经济面临挑战的当下,战事愈发显得耗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