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证书】

在中医“望闻问切”的精妙诊断体系中,舌头堪称窥探人体健康的一面明镜。脑血管病在中医理论里虽无确切对应病名,但其发病机制与风、火、痰、瘀、虚等密切相关。当脑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时,舌头往往会率先显露出异常征兆。这些变化,正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值得深入探究与警惕。

一、舌体强硬——风痰阻络的中医警示

中医认为,舌体的灵活运动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脾经的滋养以及肝经的协调。一旦舌体突然变得强硬不灵,说话含糊不清,这在中医眼中多是 风痰阻络 的典型表现。《临证指南医案》曾记载:“舌为心之苗,风痰上扰,窍络痹阻,则舌体失用。”出现此类症状的患者,舌象通常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还常伴有眩晕、肢体麻木等不适。究其根源,是脾虚生痰,肝风内动,痰随风动,上蒙清窍,阻碍了舌体脉络的正常运行。倘若未能及时调理,痰瘀相互胶结,极易引发中风,进而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严重症状。

二、舌体麻木——气血痹阻的征兆解析

从中医角度来看,舌头发麻与 气血运行不畅 紧密相连。《黄帝内经》提到:“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当人体气血亏虚,无法充分濡养舌体,或者气滞血瘀,导致脉络痹阻,都会出现舌头麻木的症状。若舌头颜色淡白,舌苔也偏白,同时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眼花等表现,多属于 气血两虚 ;若舌质呈现紫暗之色,舌边还可见瘀斑,则大多是 瘀血阻滞 ;要是舌苔厚腻,舌体显得胖大,那便是 痰湿内蕴 的体现。这些舌象往往预示着脑部气血失和,长此以往,痰瘀在脑络中积聚,可能诱发中风或眩晕等脑血管供血不足的病症。

三、舌色异变——脏腑气血的直观反映

青紫舌:瘀血内停的危机信号

正常健康的舌头颜色应是淡红明润。一旦舌色呈现青紫晦暗之态,甚至出现瘀点、瘀斑,这便是 瘀血阻滞 的明显信号。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当心血瘀阻、肝失疏泄时,气血运行就会不畅,舌部脉络气血瘀滞,从而显现出青紫舌象。这类患者常常伴有头痛如针刺、胸闷心悸等症状,需要高度警惕脑部脉络瘀阻,以防脑梗、脑出血等急症的发生。

淡白舌:气血亏虚的潜在隐忧

舌色淡白,且舌体瘦薄,大多是 气血不足 的表现。脾作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则气血生成乏源;肾为先天之本,肾虚会导致精血亏虚。当气血无法向上滋养舌体,就会出现淡白舌。此类患者通常神疲懒言、手足不温,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容易造成脑髓失养,引发眩晕、健忘等问题,甚至因虚致瘀,增加脑血管病变的发病风险 。

红绛舌:火热上炎的警示标志

如果舌头呈现红绛之色,舌苔较少,甚至舌面干裂,在中医看来多属于 阴虚火旺 或 热入营血 。肝阴不足会导致虚火上炎;外感温热之邪入里,也会燔灼营血,使得舌色变红绛。此时体内热邪炽盛,煎熬津液,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脑部气血运行,同样可能诱发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四、舌体歪斜——肝风内动的危险预警

部分患者在脑血管病发病前后,会出现伸舌时舌体向一侧歪斜的情况,这在中医理论中是 肝风内动、经络失和 的表现。肝主筋,舌体的运动依赖筋脉的约束。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夹痰夹瘀上扰清窍,影响舌部经络的气血运行,就会导致舌体两侧肌肉力量失衡,出现歪斜症状。此类患者往往还伴有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肢体震颤等表现,需立即就医诊治,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引发严重的脑血管意外。

五、舌苔变化——痰湿瘀热的蛛丝马迹

除了舌体形态和颜色, 舌苔 也是中医判断脑血管病风险的重要依据。若舌苔突然变得 黄厚腻 ,提示体内 痰热互结 ,多见于嗜食肥甘厚味、烟酒过度之人。痰热久蕴,会阻碍气血运行,促使动脉硬化,增加脑血管堵塞风险。而 舌苔白滑、水滑 ,则表明体内 寒湿内盛 ,阳气被遏,血液运行迟缓,同样可能诱发脑血管病变。此外,若舌苔剥落,呈现 地图舌 或 镜面舌 ,往往提示气阴两虚,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因虚致瘀,埋下脑血管病的隐患。

六、中医应对之策:从舌象到调养

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观察舌象发现脑血管病的早期信号后,可采取多种干预措施。饮食上,针对不同舌象需辨证施膳:舌淡白者宜多食用桂圆、红枣等补气养血之品;舌青紫者可常饮山楂茶、玫瑰花茶活血化瘀;舌苔厚腻者则应减少肥腻食物,多吃冬瓜、薏米等祛湿化痰食材。在中医外治法中,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 等穴位,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针刺风池、百会 等头部穴位,能醒脑开窍、改善脑部供血。此外,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通过缓慢的动作与呼吸调节,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对预防脑血管病大有裨益。

中医通过观察舌头的细微变化,能够洞察体内气血、脏腑、经络的状态。日常生活中,若发现舌头出现上述异常,应及时调整生活作息与饮食,必要时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手段,改善气血运行,调和脏腑功能,将脑血管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守护身体健康 。

扶沟县中医院中医脑病科 杨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