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情缘
- 吴广寨
4月11日“雪域老兵吧”平台推出我的《窒息》一文,留言栏一段亲切的话语再次点燃了我的西藏情缘。留言人表明他也在大同,看到此留言一股西藏情,一股故乡情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两缕火焰熊熊地燃烧。这种感觉是我退出现役回到大同40多年没有过的。使我不由地回想起,在西藏服役时遇到一个山西人,心生澎湃的畅快。当时的亢奋情绪不亚于久居郁闷之中,喜获阳光明媚空气清爽的舒心。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相见恨晚,什么叫众人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激动。
谁曾想到同在一个平台,忆往夕,峥嵘岁月稠?他就是我们“雪域老兵吧”的家人于雁军。他的父亲曾经是进藏十八军的前辈于凤山,参加完早教战役后,由于身体原因退役在四川工作,年底调回山西大同。2024年10月,纪念昌都战役胜利74周年。作为参加昌都战役原十八军老战士于凤山的后代,应当地邀请,他带着86岁高龄老母亲任金连的殷殷嘱托和全家人的深切期望、怀着对为解放昌都、建设昌都、守卫昌都而牺牲的烈士的无比崇敬之情、怀着对雪域高原的无比向往之情,旅途劳顿几次辗转,来到红色昌都,参加纪念昌都战役胜利74周年暨昌都战役主题展览开展仪式。
彼时的唐古拉山,白雪皑皑,肃穆庄严,是我曾经历练青春的地方。参加过青藏公路、青藏输油管线建设、经过50年几代铁道兵的英勇奋战,历经三次停工,四次复工的考验,把火车开进了拉萨,打破了敌对势力的枉断:“唐古拉山是中国人脚步前行的天然屏障”之谎言,无数烈士英灵的目光与昌都艳丽的五星红旗遥相对望,为喜庆肃然起敬。一个呼声响彻云宵:中国军人战无不胜,西藏军人越战越强!老西藏精神代代相传,世世闪光。西藏的繁荣昌盛,是我们世代西藏军人的共同心愿,是祖国美好的花中之仙。
1950年,于雁军的父亲从重庆二野军邮总局调到刚成立的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第一办事处第九兵站军邮站,组织分配他到北路先遣队随52师154团行动。3月,第十八军北路先遣队在四川乐山进行进藏誓师后,向着雅安、康定、甘孜方向,踏上进军西藏的征途。刘伯承元帅把进军西藏比作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靠着一双铁脚板,官兵走过数千公里路程,翻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跨过大渡河、金沙江等大小冰河,穿越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和危机四伏的沼泽草原。雪山、高寒、饥饿、负重、疲乏等成为十八军战士们难以忘怀的记忆,每个人都能讲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特别是部队不吃西藏的统令,亮出了十八军勇士的铮铮铁骨。
扣人心弦的、催人泪下的、难以忘怀的、凭着毅力忍受的艰难困苦,成了前辈们的奋斗史,是我们的教育史,成为了西藏历代军人的核动力!
于雁军同志是可敬的红色后代,他潜心苦读,奋战在教育战线,是大同市知名中学的负责人之一,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身居要位的人才,成为了健康社会的新鲜血液。他不忘父辈的初心,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用自己的积蓄筹建了红色记忆馆,无偿的为各级政府、友邻单位提供传承革命精神的义务。用真诚慰藉先辈遗愿,用忠贞回报党组织的培养,用始终不敢懈怠的操守为社会供暖为人民服务,是我梦寐以求值得一交的、值得尊重的革命后代。在我头发染霜,腿成圈儿腰弯背驼的今天能交到这样的同志加兄弟的革命后代,是我追寻多年的情缘!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吴广寨:1975年1月入伍,在59244部队服役6年,建设青藏输油管线。1981回到大同煤矿工作,在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我和大同煤》《我爱煤的浪花》获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我爱山西"、"光荣岗位在脚下"二、三等奖。散记《小店春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编排的节目"中播出。为大同市作协、同煤作协会员。在《山西工人报》《同煤日报》《同煤工人报》《同煤文艺》《作家地带》等文学刊物、平台发表作品多篇。
作者:吴广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