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布莱曼主演的《日落大道》登陆北外滩友邦中心。(演出方供图)
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主市集在北外滩沿岸举行。
世界会客厅正逐步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北外滩核心区域480米浦西新地标效果图。
“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
今年是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的第五年,适逢“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之际。自2020年《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后,虹口区制定了“三年出形象、五年塑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发展目标,将北外滩定位为“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和上海“中心辐射”新引擎。通过全面推进动能转换、加快锻造产业优势,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深化治理创新、加快建好人民城市,北外滩已与陆家嘴、外滩形成“黄金三角”,正发力成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总部集聚区和“四大功能”的核心承载区。
破风逐浪启新航。“十五五”时期,虹口区将继续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时代方位,统筹谋划,努力将北外滩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贡献。
全面推进动能转换
加快锻造产业优势
北外滩的实践表明,科技回归都市不仅是空间上的集聚,更是创新生态的重构。通过提升“创新浓度”、构建全链条加速机制、聚焦特色产业赛道,北外滩正成为上海创新策源功能的重要承载区。
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科技回归都市”已成为一种显著趋势。北外滩新一轮开发的这五年,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产业积淀和前瞻的战略布局,北外滩正全面推进动能转换、加快锻造产业优势,坚持高水平开放,抓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增强航运、金融、贸易等产业集聚优势,提升区域核心功能,正迅速崛起为都市科技创新的新高地,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创新策源的强劲引擎。
与传统科技园区不同,北外滩的科技创新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都市特色——它不是简单的“科技+都市”物理叠加,而是通过产城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城市功能相互赋能的新模式。这里既有航运、金融两大支柱产业的深厚基础,又有数字科技、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蓬勃活力——4600余家航运企业、2100余家金融企业在此集聚,资产管理规模约8万亿元。这种“航运+金融”的双轮驱动,为科技回归都市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产业支撑。
“区域创新浓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活力的关键指标。北外滩通过科创总部集聚、特色产业聚焦、路演机制创新等策略,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实现了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和高效配置。近年来,中集世联达物流科技、纳鸿微球科技等一批科技企业纷纷将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北外滩。虹口区通过“总部经济”战略,重点吸引“总部型”“平台型”“服务型”企业,形成以总部为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梯队。
北外滩的创新优势不仅在于集聚,更在于转化。依托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北外滩构建了产学研医协同的创新网络,使科技成果能够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实现市场价值。北外滩聚焦“国际化、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搭建D.Transformer孵化器、上海金融科技园区、浦江国际金融广场楼宇等多种类型科创载体,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数字内容、车联网、集成电路设计等赛道领域,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此外,北外滩积极建设“数字元城”平台,打造金融科技国际创新中心和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在22公顷的无车区内,实现了将机动车引到地下、地面让给行人的创新设计,将为科技企业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北外滩的科技回归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体现在对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升级的带动作用上。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北外滩正推动传统航运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远海运全程供应链、集装箱集采以及智慧修箱等核心平台,上港集团长三角多式联运等业务版块相继落地。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国际仲裁学院等高端航运组织和功能平台的入驻,进一步提升了北外滩在全球航运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五年来,北外滩加快打造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吸引了香港友邦、加拿大宏利等全球知名金融集团在北外滩设立中国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此外,美国信安、法国东方汇理、新加坡凯德等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入驻北外滩,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金融支持。随着股权投资集聚区建设加速推进,上海金融科技园区功能日益完善,金司南金融研究院、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等功能性机构相继落户。
全面推进城市更新
加快拓展发展空间
北外滩通过核心项目布局与城区更新重构,实现区域经济密度与民生品质的同步跃升。这种“硬实力”与“软环境”的平衡,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实践价值。
五年前,北外滩还是等待成片开发的黄金地段;如今,这里正成为城市更新的全新范本。北外滩新一轮开发的这五年,通过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拓展发展空间。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放大北外滩开发建设引擎带动作用,推动四川北路和北中环区域实施片区更新,加快存量楼宇园区转型升级,系统优化产业空间和功能布局,促进“中心辐射”释放更大带动效应。
桩基隆隆声中,一座座北外滩核心项目正拔地而起编织城市经纬线。作为核心引擎的91街坊项目创下超高层建造领域多项纪录,其毗邻的友邦大剧院投用后成为北外滩文化新地标与北上海最大专业剧场,商办合一综合体双狮汇吸引众多企业和个人筑梦,与陆家嘴金融中心及外滩交相辉映。北外滩以“一心两片”战略发展版图,打造全球总部城与世界级会客厅,智能建筑与七轨交汇构建未来都市,22公顷无车区即将面世,4.5公里空中连廊将对标未来城市蓝图构建多维度立体交互系统定义低碳智慧出行上海范式,同时重点打造480米浦西新地标与超高层建筑集群,协同提篮桥、虹口港“两片”形成历史风貌与现代商务交织的城市画卷。
自2020年起,北外滩已建成23个重大项目,包括世界会客厅、北外滩来福士等标杆项目及双狮汇等城市综合体,它们协同联动、形成叠加效应。这片4平方公里的土地,正随着建设蓝图的逐步落地,未来将崛起为浦江之畔的璀璨新地标,与陆家嘴共同勾勒上海的壮丽天际线。
北外滩的交通升级体现从“主动建设”向“不断升级”的转变,去年通车的北横通道使虹桥枢纽至北外滩车程缩短至25分钟,“北外滩无车区”规划中车辆地下流通、地上空中连廊联通,各个区块围绕中央绿轴环形联通,呼应“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理念。由上海滩国际大厦、吉汇大厦等组成的超级楼宇集群,依托“一江一河”战略交汇点黄金区位,与北外滩中央活动区形成无缝衔接商务地标矩阵,在800米黄金辐射圈内构建长三角金融要素流动超级接驳点,释放金融磁场虹吸效应。
在提升经济承载力的同时,北外滩着力探索“经济密度”与“人居环境”的最优解。今年亮相的北外滩雅诗阁双子公寓,300余套公寓提供一揽子服务,住户徒步800米可达北外滩滨江。北苏州路商业街以“潮经济”为重点,打造集吃、住、游、玩于一体的时尚打卡聚集地。浦华酒店近期完成的隔音窗升级工程,以毫米级施工精度展现城市更新中的民生温度,采用窗框系统阻隔交通噪音实现静音通风,施工团队以“微创手术”理念采用模块化拆装工艺、严控作业噪音、限定施工时段,规避住客休息高峰,折射出北外滩“绣花功夫”的治理哲学,把握“发展力度”与“民生温度”平衡点。
漫步北外滩滨江,3.4公里岸线贯通工程以“生态针脚”缝合城区与自然关系,13.7万平方米开放绿地、滨江健身步道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市民既能触摸百年码头系船柱又能倚坐樱花林下智能休憩座椅,历史文脉与生态绿意碰撞独特张力,北外滩实现从“绿化覆盖”到“生态赋能”跨越,每寸绿地承载复合功能,成为市民情感连接记忆载体与商务区白领“天然减压舱”,书写中心城区“人与自然双向奔赴”鲜活范本。
全面深化治理创新
加快建好人民城市
依托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北外滩高质量发展商务与居住项目,通过文旅商体展联动,成功实现从“人口流量”到“价值增量”的转化,打造出“人民城市”生动实践样本。
北外滩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是上海百年风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最佳观景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北外滩启动新一轮开发建设后,虹口区抢抓北外滩新一轮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治理创新、加快建好人民城市,不忘初心,始终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五年来,北外滩核心区域旧改工作基本完成,切实改善百姓居住环境、盘活城区资源,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同时,北外滩区域精准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路径,以全新实践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的丰富内涵。
旧改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在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元年,虹口区提出“千人大会战、决战北外滩”的概念,各街道、区旧改指挥部、虹房集团下属单位等全力配合北外滩成片旧区改造,从各个部门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在地块开展工作,助力北外滩旧改跑出了加速度。仅第一年,虹口区就完成旧改征收超10000户,提前超额完成全年6000户的目标;收尾交地21个街坊,双双创下历史新纪录。
腾笼换鸟的北外滩,聚焦公共服务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将“人口流量”转化为“价值增量”。譬如,北外滩以“一江一河”滨水公共开放空间为支点,打造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商业消费、体育赛事、会展活动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空间,构建“文旅商体展联动引流—国际化IP集聚人流—多元场景转化消费—全链运营变现”的发展闭环。依托滨江步道贯通、景观绿化升级等先天优势,深度挖掘航运文化等历史文脉,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联动白玉兰广场等商业地标,形成“景观+消费”立体场景,为流量沉淀筑牢根基。
秉持“财力有一份增长,民生就有一份改善”的理念,北外滩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强化公共服务的实用性与人文关怀,持续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上海早晨”阅读室、金茂北外滩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活动空间,成为市民游客体验上海风情的核心场所,强化了滨江岸线的休闲体验功能。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双语会客厅”“人才会客厅”等系列项目,让“建筑可阅读”,也让虹口区“文化三地”的城市故事传播得更远。依托党建引领,北外滩街道联合菜场、社会餐饮机构等,解决旧改地块周边居民“买菜难”“用餐难”问题,创新基层治理思路。推出“北外滩开店一件事”制度改革,整合开店手续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优化营商环境。
五年来,北外滩完成了从“人口流量”到“价值增量”的蝶变,更实现了向“人民留量”的升华。这片赤诚的热土,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每一位奋斗者的梦想编织进城市肌理。未来,北外滩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上,与时代同行者共同书写更具人性温度的新篇章。
本文刊于2025年5月13日文汇报8版专题
来源:文汇报
作者:殷建华、徐维晨、张雯珵、张城凯、朱伟文
照片除注明外均杨伯荣摄
编辑:徐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