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不过方寸之地;百年树人,却是星河万里。一所高中,教师团队是其精气神的所在。在深圳市鹏达高级中学这片教育的沃土上,有这样一群师者——他们或如春风化雨,或似明灯引航,以专业为底色,以情怀为笔墨,在平凡的岁月里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诗篇。让我们循着琅琅书声,走进鹏达高中这些塑造灵魂的艺术家。

一腔热血沃新花

刘光:鹏高里的“三栖教师”

刘光,高中音乐与劳动学科教师,资深管乐团指挥、模拟飞行教练、校园摄影师。指导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等名校,获国家级艺术展演奖项20余次,深圳市优质课例摄制奖得主。



琴房里的晨光总比别处来得更早。当第一缕阳光穿过萨克斯管的曲线,刘光老师已开始调试琴键——这已是他第二十三个“艺术黎明”。

有人说他是“三栖教师”:执棒时是指挥家,镜头后是摄影家,模拟舱里是飞行教练。但学生知道,他真正的魔法在于“点化”。曾有位叫小铭的学生,在文化课的迷宫中彷徨失措。刘光却在小铭吹奏的萨克斯里,听见了星辰大海的律动。三年晨昏不辍的指导,终让这个孩子站在了省级音乐术科的领奖台上。而管乐团六次省级金奖的辉煌战绩背后,是无数个与晨曦相伴的排练时光。他说:“艺术教育要像中医把脉,每个音符都要落在心灵的穴位上。”





他的教育年表刻着闪光数字:在音乐教学领域,他带领管乐团荣获省级艺术展演一等奖6次、二等奖2次,市级一等奖7次,并获得20余次各类比赛优秀指挥奖;在影视创作中,他拍摄的《校园真情-隐形的翅膀》等作品获得国家级金奖2次、银奖2次、铜奖1次。此外,他指导学生在模拟飞行大赛中斩获多项团体与个人奖项,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艺术地生活的能力。”这是刘光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萨克斯管的七个音孔是认识世界的七介维度,摄影镜头的焦距调整是对生活的重新对焦,而模拟飞行的操作杆,则是隐喻着对人生方向的把控。



暮色中的鹏达校园,艺术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那里,刘光可能正在为一个新生调试琴弦,可能正在剪辑最新的校园纪录片,也可能正在准备明天的模拟飞行课程。这种永不停息的教育热情,正是鹏达高中“让每个生命走向辽阔”理念的最佳诠释。

杏坛传灯数十载

张丽:鹏高e人打造趣味课堂

张丽,中学高级教师,英语学科骨干,从教30余年,深耕深圳教育19载。曾获洛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南山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如果说教育有温度,那张丽老师的课堂一定是37℃——恰如人体恒温,温暖而不炙热。

张丽的教育生涯,始于河南大学的一腔热忱,却在深圳这片热土上闪耀出更璀璨的光芒。从洛阳市优秀教师到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她的荣誉背后是无数个伏案备课的深夜和与学生促膝长谈的午后。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课本,而是将英语融入生活。她在2025年春季开学的“英语第一课”,把一堂原本枯燥的英语课上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不仅融入了热闹非凡的春节元素,还吸纳了日新月异的科技成果。



三十载春秋讲席,她将英语教学淬炼成一门“慢的艺术”。在林丹同学的记忆里,那个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少女,正是在张丽老师e人的春风般的鼓励中,逐渐蜕变成能自信表演英语话剧的科代表。“她从不催促我们开花”,学生这样形容,“只是静静等待每朵花收获自己的季节。”



她的备课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她的课后时光,常常在与年轻教师的研讨中度过。这种“以爱为桥”的坚守,让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师生心灵相通的密码。

百川归海教无类

刘兵华:鹏高分层教学践行者

刘兵华,数学特级教师,湖北省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从事数学教研40年。主张“崇仁明道,取势立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学术审美。



四十载教学生涯,刘兵华老师见证了太多“特殊”学生:有被贴上“文科生”标签的数学苗子,有因乡村教育滞后而自卑的尖子生。他像大海吸纳百川般,为每个独特的个体提供容身之所。

在刘兵华的数学世界里,公式是跳动的音符,几何是凝固的音乐。这位执教四十载的数学诗人,总能在枯燥的符号间,为学生开辟一方审美的天地。



他的课堂有种神奇的魔力——当学生盯着“完全掌握”的题目沾沾自喜时,他会轻轻点拨:“再想想这个变量的意义?”于是,熟悉的公式突然展现出新的维度,数学不再是机械的运算,而成为思维的芭蕾。那些被他“眼神对话”捕捉到的困惑,往往在循循善诱中,化作“原来如此”的顿悟。他的课堂从不缺乏笑声。一次讲解函数图像时,他忽然停下笔,问道:“你们看这条抛物线像不像食堂阿姨打菜时的勺子?”全班哄堂大笑,而那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却在笑声中深深印入学生脑海。



作为学科带头人,刘特将教育理想化作躬身实践的星光。他用“尊重学生的昨天、包容学生的今天,成就学生的明天”这盏明灯,照亮“分类分层教学”的探索之路。办公室里,他与同事探讨时思维火花四溅,常将晦涩的教学理论编织成可落地的实践方案;教室中,他的身影穿梭于不同层次的课堂,像技艺精湛的指挥家,为每个知识方阵校准节奏。这位永不停歇的改革者,用一次次的“折腾”,让分层教学的齿轮始终咬合精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属于自己的知识轨道上,绽放独特的光彩。



刘特说:“数学教育最动人的时刻,是看见学生眼中闪过灵性光芒的刹那。”这种光芒,照亮过无数从“熟知”走向“真知”的求知之路。

千仞书山引路人

徐鸿钧:鹏高深耕教学掌舵者

徐鸿钧,物理特级教师,从教50年,原湖北省物理学会理事,教育部“特级教师讲学团”专家。培养出奥赛获奖者,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北名师”等称号。



徐鸿钧被鹏高师生尊称为“徐老”,五十年讲台生涯,足够让青丝成雪,却未曾改变他眼中那簇教育的火焰。徐老的教育生涯,浓缩了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从1973年走上讲台至今,他见证了教育从黑板粉笔到多媒体教学的巨变,却始终坚守着“以学生为本”的初心,他对学生那份热切的挚爱,对教育的那份深深的眷恋绝对是一个传奇。



时光回溯到1980年代的小城课堂,当其他班级的学生争相涌向明星演出时,他带的“慢班”却全员静守教室。这份定力,后来孕育出两位奥赛选手。如今在鹏达的课堂上,这位七旬长者依然能用一个个生活化的比喻,将晦涩的物理原理讲得妙趣横生。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徐老举着扫把走进教室,同学们都笑开了。“今天咱们就用这个来理解杠杆原理!”他一边比画一边念起自编的顺口溜:
“杠杆平衡要记清,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支点位置最关键,省力费力它来决定!”

“看好了!”徐老把扫把架在讲台边,一端挂书包,另一端轻轻一压就把书包提起来。“这就是省力杠杆!”同学们“哇”地惊呼起来。

接着他让同学们用尺子、铅笔做小实验,边玩边背口诀。下课铃响时,连最调皮的学生都能完整背出杠杆原理了。

也许徐老的故事,并不像影视剧作品中那样的曲折离奇、荡气回肠,但是他的故事却从老家小城,延续到了国际化大都市。退休前,徐老随儿子来到了深圳生活,但他并没有单纯的享受天伦之乐,而是把他的教育智慧、教育情怀,都奉献给了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2021年,徐老来到鹏达高中,在三尺讲台上继续书写着他的教育传奇。

“我们不做修剪个性的园丁,而要当发现星光的守望者。”在鹏达高中,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刘光老师琴键上不散的晨露,张丽老师砚台中未干的墨韵,刘兵华老师坐标系里跳动的光点,徐鸿钧老师实验室里旋转的星图,将永远鲜活。

此刻,鹏达高中的木棉正艳,教室的灯光依旧,三尺讲台上智慧在持续迸发,一方课桌间的师生情谊正彼此交融。那些关于成长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