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这五年,打造出立体且富有前瞻性的城区格局。今起,我们推出《破风逐浪启新航》专题,涵盖8篇述评和6篇通讯报道,从多元角度深入剖析北外滩的蜕变。
通过呈现航运与金融协同带动新兴产业崛起、城市建设中构建复合型空间、创新引领科技回归都市、制度创新以吸引全球资源配置、推动“流量到增量”等实践,全面展现北外滩在功能提升、产业升级、城区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的成就,凸显北外滩迈向都市发展新标杆的奋进历程与广阔前景。
作为上海“一江一河”战略的核心承载区,北外滩紧扣上海“五个中心”定位,以高水平开放推进全球要素配置能力提升。五年来,北外滩以全球资源配置、国际规则对接、跨域协同创新三大突破,成为上海强化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新引擎。
跨国资本的“引力密码”
北外滩是一张“金色名片”,金融产业是跨国资本青睐之选。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北外滩通过要素集聚向生态重构的质变,五年间加速构建金融产业新格局。全国首家外商独资金融科技公司东方汇理入驻白玉兰广场,凯德卓盈等外资持续加码投资。依托政策制度创新,北外滩建立企业庭外重组中心提供法治保障。虹口以北外滩为引擎,形成模融空间金融科技、瑞虹天地芯片设计等7大特色产业基地。催生楼宇经济与金融、科技协同发展的强强组合。
生态系统重构方面,“三北协同”机制牵引长江证券资管、鸣石量化等60余家机构,构建跨境服务体系。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国家级平台,依托北外滩金融集聚优势,创新推出碳配额质押融资等产品,推动碳市场规则体系建设。制度型开放与生态化创新的共振,正加速区域金融能级跃升,推动中国金融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质变。
双循环枢纽的“流量变现”
当一艘艘国际邮轮缓缓靠泊上海国际客运中心时,北外滩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得到生动诠释。国际邮轮接待规模显著增长,依托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等载体,区域航运能级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年接待国际邮轮47艘次、服务旅客4.23万人次。雅诗阁国际人才公寓等功能配套设施打造出“类海外”生活场景,实现人才、资本、信息在滨江地带的持续交互。北外滩正深化“港口经济+”产业链延伸,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在滨江地带的交互融合。
引进挪威OSM Thome等全球领先企业,形成船舶管理、绿色燃料研发等高端服务集群。依托北外滩国际航运绿色发展共同体,联合推进甲醇燃料船、碳捕集系统等技术创新,加速航运产业低碳转型。进博会“七年之约”的战略定力,标志着北外滩贸易功能的质变。硕软集团、地中海航运、沃行信息、雷诺斯等区域总部的落地发展,不仅是亿量级跨境贸易额的直接贡献,更意味着渠道控制权等核心要素的本地化沉淀。
创新生态的“破壁实验”
北外滩在全球创新共同体构建中,探索出“硬科技筑基、软实力赋能”的融合发展路径。“硬科技筑基”指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绿色低碳等核心技术为支撑,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例如瑞虹天地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设计特色产业园集聚芯耀辉、曼光信息等企业,聚焦芯片研发。又如,强化跨国技术合作与商业化应用——D.Transformer孵化器联合国际顶尖企业,构建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智能+”垂直孵化生态。
“软实力赋能”则强调通过历史文脉活化与文化创意融合提升区域竞争力,典型案例如北外滩以友邦大剧院等载体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还有通过“流淌的音符”音乐会将《申城之光》交响诗与建筑声学技术结合,活化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历史记忆。依托世界会客厅举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等全球活动,推动科技、产业与文化在历史空间中的深度交互,实现从技术转化到国际话语权的跃升。
北外滩的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全球创新竞争,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生态系统构建。正如潮涌不息的黄浦江,北外滩的发展始终与上海的城市脉搏同频共振。从昔日的“远东第一码头”到今天的“世界级会客厅”,这片土地始终承载着上海对外开放的基因。未来,当更多全球资源在此交汇、融合、增值,北外滩作为上海“中心发力”新引擎的作用将更加凸显。这场始于五年前的变革,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活力篇章。
记者:王欣竹
编辑:王欣竹
图片: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