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办各类重磅国际活动,日益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引力场”。
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北外滩主会场活动,文旅商体展深度交融。


上海白玉兰广场顶层320米高空观景台对外开放,成为又一个360度俯瞰浦江两岸城市风貌的绝佳去处。


北外滩滨江航拍图

今年是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第五个年头。五年时光,浦江之畔绘就“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亮眼答卷。


五年来,从腾笼换鸟到空间重构、从产业集聚到产业跃迁、从创新引领到科技策源,北外滩日益显现出上海“四大功能”核心承载区的担当。五年前等待成片开发的北外滩,如今已逐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航运巨头与金融机构“垂直共生”,科创基因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以“产城人”融合为笔,在4平方公里土地上书写着城市更新的时代范本。

破风逐浪启新航。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之际,立足“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战略定位,北外滩将通过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持续提升发展能级,不断激发上海“中心辐射”新引擎功能,努力打造上海“五个中心”融合发展的实践展示窗口。

擎动城区新格局

空间重构与产业集聚


“五一”假期,北外滩91街坊项目工地热度不减,这里正推进480米新地标建设。去年11月,项目团队克服工期压力,协调400余辆搅拌车、600多名工人,在40小时内完成近4万方混凝土底板一次浇筑,99天内完成26万方土方开挖、15天完成8900吨钢筋绑扎等作业。目前,项目进入地下室回筑攻坚阶段,正全力冲刺5月底B区塔楼区出正负零的节点。

黄浦江的浪涛声中,北外滩正在完成一场空间革命以及功能跃升。

在建的480米浦西新地标将与已建成的白玉兰广场、友邦金融中心等超高层建筑共同构筑起浦西最美天际线;22公顷无车区将实现“车入地下、人享地面”的智慧交通理念,4.5公里空中连廊如艺术飘带般串联起商务集群与滨江绿脉。五年间,这片4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成重大项目23个,71万平方米商办载体奠定产业根基,北外滩来福士等城市综合体与白玉兰广场、友邦金融中心、中美金融信托大厦、双狮汇协同提升区域活力。480米地标建筑建成后,将融合商业、办公、酒店、观光等功能,成为全球金融与科创资源汇聚的“超级容器”。

空间重构推动产业能级跃升。全球前50强班轮企业中有17家在北外滩设立总部等,4600余家航运企业构筑起国内最密集的航运服务矩阵,船公司数量占全市四分之一,国际运力占比近80%。地中海航运、赫伯罗特等巨头的中国总部扎根于此,商船三井、卡夫亨氏等百家外企形成跨国总部矩阵。金融领域,18家公募基金、2100余家金融机构管理的约8万亿元资产,法国东方汇理、加拿大宏利、美国信安等外资金融机构与凯德卓盈形成一个个牢固圈层。如北外滩雅诗阁双子公寓与北外滩来福士构成的职住平衡的“对视”,又如北外滩友邦大剧院与上海金融科技园区的文化与财富的共振,印证着这片土地从功能萌芽到全球资源配置枢纽的跃升。

北外滩以复合型空间为产业生态提供多样化发展空间。白玉兰广场吸引总部型企业入驻,空中大堂内设有咖啡馆,举办各类展览,设有党群服务中心与白领驿站,成为垂直复合空间。友邦金融中心融合剧院、办公与商业,大剧院与总部楼宇地下通道相连,形成文化与产业并举的生态圈。

回溯这五年的起始,旧改攻坚为产城融合腾挪战略空间。昆明路以南项目以98.8%签约率完成6000余户居民搬迁,东余杭路组团打包模式创下虹口旧改速度新纪录。旧改居民告别蜗居搬入新家的同时,中集世联达、纳鸿微球等科创总部入驻北外滩,北外滩楼宇空置率下降5.6%,净去化15.3万平方米空间,成为上海兼具“航运+金融+科创”复合功能的中央活动区。

激活创新基因

科技回归与生态重构


空间变革带来创新生态的重构,其中最亮眼的就是科技创新的律动。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生态升级。中远海运全程供应链平台实现智慧修箱,万向区块链构建航运数字信任体系;以北外滩为引擎,幻方、鸣石等金融企业也相继在虹口设立金融科技公司,形成金融科技生态圈。

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孕育的D.Transformer孵化器加速AI与绿色低碳项目商业化,矽昌通信研发Wi-Fi路由通信芯片填补产业链空白,工业软件研发企业中望隆迪则致力于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北外滩聚焦的元宇宙赛道集聚上海肆拾贰宇数字科技等创新企业,数字元城平台实现BIM与CIM系统深度融合,“空间即服务”模式重塑城市运营逻辑。

北外滩推动产业从“物理聚集”到“化学融合”,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赢”。科技金融耦合效应放大,上海金融科技园区集聚数十家重点企业。绿色航运方面,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落户,北外滩国际航运绿色发展共同体成立,形成绿色航运生态圈。政策赋能构建产业生态圈,虹口区推出创新政策、搭建平台载体,打造良好共生环境。北外滩绿色低碳服务产业联盟成立,推动产业生态建设。未来,北外滩将继续探索产业升级,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未来数字金融新中心。绿色发展贯穿产业全链条,拥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价格翻番。上港能源投运中国首艘甲醇加注船,中太能源交付全球首套散货船碳捕集系统。北外滩正在建立碳资信融资评价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转型金融贷款,绿色金融北外滩论坛等成为政策发布、资源整合平台。

创新,离不开政策滋养和开放土壤。北外滩的开发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构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五年来,从物理空间载体建设向制度创新、要素聚合、价值创造跃迁,成为上海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关键节点。凭借国际化商务载体和制度创新,吸引全球要素集聚。制度突破成为开放能级跃升的核心驱动力,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成功裁决,全国首例庭外重组与司法重整衔接项目在虹口北外滩落地,推进“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建设。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编制规范》获评“上海标准”,航运指数期货挂牌上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编制团体标准《绿色甲醇评价方法》,该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填补行业内绿色甲醇碳排放领域的空白。同时,在虹口首发的全国“水信托”产品,为全国环境权益市场建设提供领先的“上海方案”。价值创造方面,通过重大活动平台和产业生态培育,释放开放红利。国际论坛密集举办,助力低碳、金融、航运等产业融合发展。商业活力方面,世界会客厅入选“全球新品首发新地标”。邮轮经济成为开放亮点,带动沿线港口加入“北外滩邮轮经济联盟”。北外滩正以高水平开放重塑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式开放新范式。

重塑城市温度

民生提质与流量跃迁

当一艘艘国际邮轮靠泊国客中心时,非遗市集与“海派摩登”旅游线路已准备就绪,65%的入境游客转化率背后,是北外滩文旅商体展的协同发力。KAWS艺术装置引发打卡热潮,莎拉·布莱曼在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唱响《日落大道》,滨江岸线2.5公里步道设置智能休憩座椅。五年间,北外滩年接待游客量和文旅消费贡献区域GDP占比持续攀升。

人才战略构建“流量—留量”转化通道。猎户座文化人才公寓提供243套优质房源,北外滩雅诗阁双子公寓推出300余套国际化居住单元,“伯乐奖励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柯文思等顶尖人才落户。北外滩人才会客厅推行“现场办”“智慧办”“上门办”服务模式,雷士德、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孵化基地吸引冰鲸远航等硬科技企业落户。同时,区域总部企业增至72家,金融、航运领域顶尖人才密度显著提升,形成“产业聚才—人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精细化治理、精准配套是北外滩体现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路径。无车区已出让地块塔吊林立、桩基隆隆。浦华酒店北侧和东侧顺利安装隔音窗,做到施工不扰民。北苏州路商业街引入潮牌首店与夜经济市集,商户营收实现稳定增长。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新校舍启用,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完备的功能配置,为学生们营造出高品质的学习和活动空间。而在建的同济大学附属澄衷高级中学,将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拼图。今年3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新门诊楼落成,显著提升了区域医疗能级。滨江岸线3.4公里贯通工程实现“还江于民”,13.7万平方米绿地及花园构成“生态减压舱”。

北外滩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推出企业庭外重组与司法重整衔接机制,实施“北外滩开店一件事”集成服务,启动“伯乐奖励计划”,提升人才黏性。同时,打造高品质公寓项目,猎户座、雅诗阁等高端人才公寓落地,满足人才居住需求。此外,北外滩的多个高端住宅项目吸引高净值人群,形成“高端产业集聚—人才虹吸—消费升级—价值跃升”的正向循环。

基于交通网络、社区服务、商业配套与特色游玩设施,北外滩构建高效的白领就业生态与流量变现体系。形成“4线9站”轨交网络,核心区域轨交覆盖率超90%,8分钟通勤半径快速通达陆家嘴、外滩等核心区域。新建路隧道、北横通道等城市快速路系统串联滨江交通节点,打造高效畅达的通勤网络。同时,依托“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景观,构建“文旅商体联动引流—国际化IP集聚人流—多元场景转化消费—全链运营实现变现”的发展闭环。国际游轮母港、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等顶级IP汇聚中外客流,构建“在地居民高频消费+外来游客深度体验”双轮驱动模式。24小时消费动线让“过境客”转变为“留客”,实现从“人口流量”到“价值增量”的转化。

潮涌浦江向未来

五载耕耘,北外滩以制度型开放重塑资源配置能力,以科技创新激活产业跃迁动能,以人文温度定义未来城市范式。

面向未来的建设蓝图全面绽放,北外滩继续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区建设发展新篇章。正如潮水永不停歇地冲刷堤岸,这片热土将持续破风逐浪。

本文刊于2025年5月13日解放日报04版专题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徐维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