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的老巷子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穿透晨光。26岁的金广芝手握工具,正在专注地进行银铜器打磨工作,父亲金维达在一旁时不时指点着,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满屋子的银铜器上。


金维达正在指导女儿金广芝进行银铜器打磨工作。人民网 马可欣摄

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制作工坊,也是“95后”姑娘金广芝和父亲金维达的“战场”。一块块银铜材料在他们手中历经焊接、錾刻、打磨、抛光等工序,最终化作精美的艺术品。

1999年出生的金广芝,从小看着父亲金维达与银铜器“较劲”。金维达是当地有名的银铜匠,37年的坚守让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我总趴在窗边看爸爸打银器,锤子声像一首歌,刻进了心里。”金广芝回忆。


金广芝正在认真学艺。人民网 马可欣摄

2022年,从苏州大学毕业的金广芝做了一个让同学惊讶的决定——回乡学艺。“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回来,我说,这门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金广芝笑了笑。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想象中浪漫。银铜器制作的每一步,都需要千锤百炼。金维达对女儿要求严格:“她刚开始连锤子都拿不稳,经常是手上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但金广芝咬牙坚持,半年后终于独立完成了一件作品。“那一刻,我爸眼里有光。”说着话,金广芝望向一旁的父亲。


金广芝的第一件作品。人民网 马可欣摄

传承不是简单去模仿。金广芝坦言,和父亲常因理念不同“斗嘴”:“我总是喜欢往前冲,老爸则比较求稳,总会在后面拽拽我。”但争执过后,两人总能找到平衡点。

金维达教女儿传统技艺,女儿则带他学短视频剪辑、软件设计等。“其实说起来,我的大学课程也是和老爸一起学习的。”金广芝告诉来访者,大学期间,自己会与父亲共享课本,两人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共同成长进步。


金广芝(左)正在进行银铜器清洗工作。人民网 马可欣摄

金广芝加入父亲的工坊三年时间,工坊的产能扩大了四倍。“从打杂开始干,一边接触不同的工作一边思考,我进行了工艺流程的优化、工作制度的制定以及功能分区的规划等工作。”金广芝说。

除此之外,金广芝还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纹样,推出简约风的茶具、饰品等。“不能只守着老手艺,得让年轻人也喜欢。”金广芝深知,要想走出去,必须“破圈”。父亲起初还有些担心,但看到女儿设计的产品在直播间一抢而空,金维达也竖起了大拇指:“这丫头,比我敢想!”


金广芝设计的手镯。人民网 马可欣摄

如今,父女俩成了直播间的“黄金搭档”。曾经的“深山手艺”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

夕阳西下,工坊里的敲打声依旧清脆,金广芝举起刚打造好的银簪,对着阳光仔细端详,簪子上的花纹在余晖中闪烁着柔和的光芒。这老手艺焕发的光芒,也是新一代手艺人眼中的星光。(马可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