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科学精神铸就青春底色 用报国之志书写时代华章——瑞泉中学党办主任许军鹏在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十四周升旗仪式上的演讲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此刻,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作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一代,你们是科学的探索者,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今天,我将以“以科学精神铸就青春底色 用报国之志书写时代华章”为主题,从三个维度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一、科学精神是照亮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火炬。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荒蛮时代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凭借着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开始了对科学精神的诠释;千百年来,无数前辈在不同领域苦心钻研,积极探索,实现了对科学精神的代代传承;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无数科学家更是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探索,铸就了科学家苦心孤诣、殚精竭虑的精神丰碑,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同学们,不要觉得科学精神遥不可及,它不是实验室里的专属标签,而是社会生活中的底层逻辑:既体现在钱学森归国邮轮上整理空气动力学手稿的专注,也蕴含于屠呦呦团队用现代方法重新发掘青蒿素价值的智慧,当然也表现在你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大胆质疑上。今天,科学精神的内涵正在不断延伸:怀疑、否定、验证、探索、研发……
我国自主研发的“九章”量子计算机,科研团队从理论突破到原型机问世用了整整15年。这期间,他们经历过上千次实验失败,却始终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与好奇。这启示我们:科学精神不仅需要有在无人区开路的勇气,也需要面对数据偏差时,差之毫厘、必究其因的严谨,更需要将个人兴趣升华为社会价值的情怀。
二、报效祖国,需要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
同学们,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你们正值壮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你们将是中流砥柱。你们青春年少,拥有热情和激情,怀抱理想和希望,原意将一腔热血奉献给伟大祖国,国家也需要你们攻克“芯片卡脖子”“种子安全”“碳中和”等难题。你们今天的刻苦求学,科创比赛,都是在为未来积蓄力量。
每一名热血青年,都需要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从“小我”到“大我”,以家国情怀锚定人生坐标。“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用生命守护机密文件,黄大年教授倾尽心力研发深地探测装备——他们大力发扬奋斗精神,保持冲锋在前姿态,建功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我们也要将“小我”融入祖国蓬勃前进的滚滚洪流中,与国家的需要同频共振,锤炼人格,磨练意志,以更加坚定的信仰,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本色。
从知识学习到运用,让科学服务社会需求。疫情期间,深圳中学生设计无接触测温装置,浙江高中生发明智能分类垃圾桶——这些案例证明:课本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只差一个运用的距离。本学期,高一年级将开设“劳动创新课程”,鼓励你们用生物知识改良学校西墙下的绿化,用编程技术开发服老助残软件。
三、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同学们,当你们在生物课学习基因编辑技术时,可曾想过这项技术正在新疆棉田里对抗黄萎病?当你们用手机地图导航时,是否知道北斗卫星系统已为全球137个国家提供应急搜救服务?当你们在实验课上记录数据时,是否意识到青藏高原的冰川监测站正在上传气候变化的证据?这些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技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那样扎根泥土,像港珠澳大桥那样联通民生。
在半导体行业,90后工程师们正在攻关5纳米光刻工艺;在贵州天眼基地,95后研究员每天处理着宇宙深处的脉冲信号。这些青春身影,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把课堂所学的傅里叶变换用于地震预警算法开发,用生态学知识设计城市湿地公园,将对数学的热爱转化为密码学领域的突破。
我们不是鸟,也可以腾空;不是鱼,也可以入水;不是神仙,也可以和千里之外的人沟通应答……最璀璨的科技之光,永远照耀在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征途上。希望同学们以科学精神为羽翼,以家国情怀为罗盘,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科技传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