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强基计划”报名已经于2025年5月12日截止,从目前的数据显示,共有1097068人次报名,比2024年的909905人次,增加了167162人次。继2020、2021、2022年后,再次突破100万人大关。



其中,报名人数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北京大学,52491人次,排名第一。清华大学,46440人次,排名第二。哈尔滨工业大学,45382人次,排名第三。北京理工大学,44931人次,排名第四。中山大学,40537人次,排名第五。



武汉大学,37524人次,排名第六。南京大学,37115人次,排名第七。南开大学,36661人次,排名第八。华中科技大学,36352人次,排名第九。四川大学,35620人次,排名第十。



从报名人数增长情况看,增长超过1万人次的共有四所。北京理工大学增长了19757人次,排名第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增长13225人次,排名第二。华中科技大学11735人次,排名第三。天津大学,增长10590人次,排名第四。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报名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反映了“强基计划”对考生的吸引力增强。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的报名人数增长均超过1万人,这一显著变化反映出强基计划在高考招生体系中的热度攀升,背后蕴含着诸多深层次原因。



一、理工科大学良好的就业前景是吸引考生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理工科专业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以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对具备扎实理工科知识的专业人才求贤若渴。

北京理工大学在兵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成果斐然,其毕业生在国防军工、智能制造等行业备受青睐,薪资待遇优厚且职业发展稳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凭借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为航空工业、航天科技输送大量专业人才,相关岗位不仅社会地位高,还为个人提供了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这种良好的就业预期让众多考生将理工科高校作为报考首选,强基计划作为进入这些高校的重要途径,自然吸引了大量关注。



二、新增热门专业进一步提升了强基计划的吸引力

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高校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变化。2025年强基计划新增集成电路、储能科学与工程热门理工科专业。

这些专业紧扣时代脉搏,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集成电路专业针对我国芯片产业面临的挑战,培养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专业人才,是解决我国“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关键领域。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则顺应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为新能源的存储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高校通过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为这些新增专业配备一流的师资和科研设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吸引了众多对新兴领域充满兴趣和抱负的考生投身强基计划。



三、强基计划专业本身就业相对较好、工作稳定的特点,也让考生和家长心动不已

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相关专业,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这些学科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数学专业为例,毕业生不仅可以在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还能在金融、互联网、人工智能行业从事数据分析、算法设计工作。



而且,强基计划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后,在研究生阶段可以选择跨学科深造,进一步拓宽就业面。

此外,强基计划高校大多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保障了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相关领域工作,工作稳定性高。

2025年强基计划中北京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报名人数的大幅增长,这一现象也反映出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更加理性和务实,注重专业的发展潜力和就业质量。

随着强基计划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相信将为国家培养更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有六所高校报名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内因分析

四川大学报名人数下降了2294人次,上海交通大学下降了1336人次,兰州大学下降了4381人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降了401人次,吉林大学下降了2666人次,中央民族大学下降了996人次。

1、从精品教育角度来看

202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总招生人数为2004人,其报名人数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中科大作为顶尖高校,在基础学科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其强基计划的招生策略和专业设置紧密围绕精品教育理念,对追求高质量教育资源且有志于投身基础学科研究的考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即便整体报考人数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



2、地理位置因素对部分高校报名人数的影响较为明显

以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为例,吉林大学地处东北地区,冬季气候较为寒冷,且相对远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于一些对地域环境较为敏感、期望在大学期间有更多实习就业机会的考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四川大学虽位于西南地区重要城市成都,但相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就业机会和资源上可能稍显逊色。

兰州大学则位于西北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无论是从生活便利性还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在机遇角度,都让部分考生望而却步,导致报名人数大幅下降。



3、院校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名情况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民族类高校,其强基计划涉及的专业多与民族学等相关,这类专业在整体考生群体中的热度远不及理工、综合类学科。

并且,在宣传推广方面,可能与其他综合性985高校相比力度有限,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难以吸引更多考生报考,从而造成报名人数的下滑。



4、上海交通大学2024、2025年报名人数均在3万人以上,此次小幅下降属于正常波动

上交大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其在学术声誉、师资力量、科研资源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强基计划的专业设置也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的优势学科方向。

小幅下降可能是由于招生政策微调、专业方向侧重变化,或是考生报考策略分散等因素导致,但整体来看,其依然是众多优秀考生向往的高校之一。



各高校强基计划报名人数的变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一步优化招生政策、提升专业吸引力、加强宣传推广,以更好地吸引优秀学子投身强基计划,为国家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培养优秀人才。

对于2024、2025年“强基计划”报名人数的变化情况,你有哪些看法呢?欢迎您在我们的评论区发表高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