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着眼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拓展和优化教育开放布局,持续提升交流合作与治理能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交流合作新格局,推动各项事业提质革新,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动力支撑。


长安大学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聚焦强国战略需求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学校行业特色学科优势,鼓励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有组织科研与“双一流”建设相结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统筹,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学校聚焦“四个面向”,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深刻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布局新机遇,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科研卓越创新发展。五年来,学校新签科研合同994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学校教师团队深度参与重大工程建设,为大国工程建设贡献长大科技力量。

优化科研平台建设,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学校坚持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深化科研平台建设。获批公路隧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单位,获批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共建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多个实体科研机构,在新疆、广西、深圳等地设立异地研究院,构建国家级、部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科研平台“雁阵”格局。

推动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区域地方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人才及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经理人公司”的“嵌入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初步形成学校-学院-团队三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结构。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三项改革”试点任务,着力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政策制度瓶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改善科研成果结构,强化奖励成果贡献。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培育计划,建立科研成果奖励的全链条培育机制,推动国家级科技奖励、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等重要指标实现新突破。在道路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智能网联与可测试关键技术、复合地基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自然灾害智能监测、隧道大变形机理与控制技术等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科新格局初步形成。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服务模式、学术平台等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文工交叉、文理结合,形成文科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不断以学科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拓展优质办学资源 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

学校紧密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布局,构建高质量全球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构建新型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强。学校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成立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与法国高等信息工程师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用双学位培养模式和国际化教学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获批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建立起当地首个“汉语+专业”的学习中心和企业培训基地,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精通汉语的专业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视野不断扩展。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学生视野培养,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每年公派400余名师生出国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国外知名大学短期交流学习,邀请各界学术大师来校开展教学科研、讲学交流及合作科研;通过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等多种形式派出教师出国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等,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留学长大”品牌日益显著。自招收留学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留学生培育质量,累计培养留学生1万余人,“留学长大”品牌日益凸显。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持续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合作培养高层次属地化学生。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亚地区国别研究中心,为面向中亚地区的国际教育事业搭建“人才库”“智囊团”。发起并成立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发布西安宣言,构建面向中国-中亚教育命运共同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除专业教育外,学校还通过文化课程、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让国际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很多优秀留学生校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构建全球伙伴体系 教育科研国际吸引力持续增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全球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网络,瞄准全球共性和前沿问题,深化国际学术合作,推动多边科技协作,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

完善国际科研合作体系,高水平合作交流不断深化。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体系建设,获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建设“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与中土集团联合共建中非—尼日利亚交通大学。依托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渐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人才。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开放办学领域不断扩大。学校持续开展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与共享。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学校全力参与并推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举办,举办多边公路工程标准对接国际论坛,力推中国标准走出国门。依托长安大学“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省部级研究实验室,邀请国外顶尖国际知名专家来校,共同编著教材、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同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等。

凝聚社会各方力量 对外开放社会影响力全面扩大

推动合作协议落地见效,政产学研长效机制不断深化。学校高度重视对外合作工作,不断改进完善合作模式,积极争取相关部委、陕西省对学校的支持,与多家单位深度对接,落实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产业合作、基础教育合作等社会服务契合点50余项;积极推动合作协议落地见效,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合作交流,构建高校政产学研长效机制。

完善校友联络工作机制,服务校友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校高度重视校友会建设和发展,实施全球校友凝聚计划,共设立全球校友组织51个;不断完善“校友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累计收集校友档案数据34万余人;组织开展新时代特色高水平大学教育发展大会、教育发展报告会等校庆纪念活动,常态化开展优秀校友宣传报道。不断完善募资激励机制,广泛吸纳各方力量,助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由徐龙超 吴昊真 朱颜授权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