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导盲犬 陪伴

近日,一位视障博主携带导盲犬入住酒店时遭拒,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这位视障博主发视频称,她到深圳参加活动时,预订了全季酒店深圳北站地铁站门店。入住前,她曾多次致电酒店,试图确认携带导盲犬入住的相关事宜,但始终未能获得明确答复。

此前,该博主曾携导盲犬成功入住全季酒店位于上海、北京的门店。

被酒店拒绝后,由于不能线上退款,博主来到酒店后当面沟通,酒店方面最终以“无相关接待机制”为由,拒绝为博主及其导盲犬办理入住手续。在此过程中,据说博主“被迫在酒店大堂等候三个多小时”。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不想接待,一个非要住。最终,不知道谁报警了,在警方及酒店前台的协调下,博主被安排至附近其他酒店入住。


不出意外的,事情闹到网上,事情搞大了,有了舆论压力。5月4日凌晨,全季酒店深圳北站地铁站门店发布道歉公告,称由于疏忽,给客人的入住造成了不便,也违反了品牌的规定,对此深表抱歉,真诚欢迎带导盲犬的客人入住该酒店。

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但这个规定并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酒店作为公共场所,要接待很多人,盲人需要导盲犬,但有人怕狗,有人带着小孩。有人说,导盲犬不会咬人,不管怎么说,狗毕竟是狗,更何况,怕狗,是一种合理的情绪。住酒店的客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作为私人经营场所,酒店有自主经营权。

但在舆论场中,残疾人再加上可爱的狗狗,这个政治正确,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甚至,“拒绝导盲犬”都能成为一个视频直播的赛道了。


所幸的是,这一次接待的酒店员工没有丢掉工作。2023年3月,北京一盲人女子带导盲犬去公园时,遭到保安阻拦,并被其质疑不是盲人,引起广泛关注。

后来公园回应,已将涉事保安开除。北京曾明确了公共场所不得拒绝持证导盲犬进入。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应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任何政治正确之下,都有另外一面。首先,导盲犬表面上是保障残疾人的权利问题,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阶层问题,平等问题。

实际上,我国导盲犬的数量非常稀少,国内的导盲犬估计才200多只。2019年中国盲人协会曾发布一条数据,全国视觉障碍人士在1731万左右,而国内可上岗的导盲犬却不到200只,普及率还不到0.001%。

导盲犬那么少,是因为导盲犬的训练非常贵。一只素质比较高的优秀导盲犬,训练的过程很长,导盲犬通常是在寄养家庭养到2岁多才开始训练,从开始训练到合格毕业,一般需要用一年多的时间。费用也不便宜,包括导盲犬的吃喝拉撒,以及训练费,大约在23万元左右。

2021年大连基地有一百多只幼犬参加训练,犬只的狗粮、药品、繁育,加上基地25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办公和差旅费,所有支出将近700万,最终有35条导盲犬顺利上岗,平均每只的培养成本就在20万左右。考虑到各个环节的利润,卖出来估计就得上30万了。


不过,导盲犬是不卖的,是免费申领的。大连的导盲犬基地是内地首家导盲犬培训机构,2006年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批准成立,是一家免费为盲人提供导盲犬服务的公益机构。

申请导盲犬,一般还要考察申请人的经济、文化、职业等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经审查符合条件,一般还需要等到3~5年以后才能领到。

既然是申领,而且数量那么少,那么,能申领到的人,就是少数有着更广人脉、经济条件更好的视障人士。起码,狗狗要住一个更好的环境吧。所以,导盲犬背后,有着深刻的不平等。绝大部分盲人,根本不可能有所谓的导盲犬烦恼。

作为公益机构,训练导盲犬的机构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社会募捐和政府补贴。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组织捐款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加上大连政府对基地的财政补贴有96万,每训练出一只导盲犬再补贴6万。除此之外,基地开设了网店,通过纪念品销售,每年也有几千元的收入。

任何公益,都必须在社会中去购买服务,这就意味着,任何公益背后,都有一门或者多门生意。从募捐、采购、分发到使用,会构成一个生态。而任何生态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物种,并非一尘不染。

比如,一个健壮的生态的基础,肥沃的土壤,实际上包含了腐叶、粪便、动物腐败的尸体。同样的,人类社会中的任何生态,本来就必然包含善恶,有高尚的动机,也有逐利的动机,这都是正常的。但社会舆论要客观认识,通过讨论、共识、建立规范,把各方都维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

从生意角度,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导盲犬都是一个好生意。训练10条狗与训练100条狗,平均成本是差不多的。导盲犬要靠人来训练,是人力成本的凝结。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导盲犬可能会越来越贵。


驯狗这个行业,是一个小众行业,由于没有激烈的竞争,小众行业一般成本都比较高。而且,小众行业往往不透明,所以,驯狗的成本变化非常大。

曾经在小红书上问过,训练边牧跳起来接飞盘需要多少钱,报价是5000元。也有私人出售导盲犬的,价格也不便宜,从两三千到几万都有,但已经大大低于20多万这个价位了。

不过,据说,这些私人培育的导盲犬良莠不齐,没有导盲犬血统,有安全隐患。这就见仁见智了。

这些问题在任何公益行业都会存在,如果最终效果是好的,那其实也不是大问题。但随着技术进步,一个新问题出现了,导盲犬的作用正在被替代。

在2025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新兴企业WeWALK推出了专为视觉障碍者设计的Smart Cane 2智能手杖,这款产品不仅解决了六年前旧款产品存在的问题,还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


Smart Cane 2外形和重量,都接近一根视障人士标准白色手杖,其电池寿命大约为20小时,使得用户能在更多户外环境中使用这款手杖。

该手杖集成了TDK电子公司提供的超声波飞行时间传感器、具备六个方向轴运动追踪功能的惯性测量单元、脉冲密度调制麦克风以及气压传感器。因此,手杖能够从多个角度感知外部环境,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会通过触觉和声音反馈向用户发出警告。

基于GPT技术开发的AI语音助手功能,Smart Cane 2与智能手机配对后,不仅能够识别障碍物,还能向用户提供周围环境的信息,例如附近的商店和餐馆名称。用户可以语音激活手杖的导航功能,它能识别具体的目的地名称,也能理解如“带我去最近的咖啡店”或“带我回家”等模糊指令,并且规划路线时还会考虑公共交通方式。

除了Smart Cane 2,CES展会上还展示了另一款名为DotLumen的头戴式设备,它能智能地识别佩戴者的周围环境,并通过音频和触觉反馈帮助视觉障碍者避开障碍。

WeWALK Smart Cane 2已经开放预订,手杖的价格本身为85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231.86元),每个月4.99美元(人民币约36.58元)的AI助手订阅费,或总共1150美元(人民币约8431.34元)买断手杖和AI订阅。

这个价格不便宜,但比导盲犬便宜多了。而且,导盲犬只能为熟悉的人服务,而电子产品可以多人共享。盲人可发出申请,定时邮寄到家,这可进一步降低费用。更何况,在导航、规划路线、安全性上,这种智能手杖比导盲犬强太多了。起码,导盲犬不会说话。

中国也有类似的产品原型。上海交大团队开发出一套不足半斤的穿戴设备,能让盲人精准避障。团队憋了三年的大招,把导航系统塞进了普通眼镜框里。这套设备重200克,约等于两包方便面,却能干三件大事:看清障碍物、识别运动物体、判断明暗变化。


另外,通过一个藏在手腕上的人造皮肤里的零件,当左侧有障碍物,左手腕就会像被人轻戳般震动;需要右转时,骨传导耳机直接往右耳送提示音。这比导航语音播报高明多了——既不会扰民,又能让使用者保持环境感知力。

上海交大的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顾磊磊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墨镜、手杖、导盲犬该进博物馆了!

导盲犬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府支持的项目。政府支持的项目要讲究投入收益的性价比,还有力求覆盖更多的人,讲究公平性,而导盲犬项目,是一个花费巨大,且只能覆盖少数人的项目。

700万元只能为20个盲人提供导盲犬,但却能购买900根手杖,如果一根手杖,一个月在4个人之间流转,则可以为3600人解决出行问题。而且,更高效更安全。20:3600,这个悬殊的比例之下,导盲犬的舆论正确应该结束了。

No.6349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刘远举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秦朔友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