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震

少时因患病无钱医治导致双目失明,婚后生育两个儿子又皆是聋哑,随着丈夫早逝,残疾村妇朱新花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多年来她不但教会了两个儿子自食其力,母子三人靠着血脉与亲情相濡以沫数十年,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朱新花已经84岁,身体健康,心态积极,她说:感谢这个好时代,让他们娘仨能够有尊严的活着。

悲惨叠加

盲人母亲连生两个聋哑儿

在胶州市里岔镇赵家阿洛村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家庭成员有三个,分别是84岁的母亲朱新花、64岁的大儿子赵忠群和53岁的小儿子赵忠众,母亲朱新花幼时因患病导致双目失明,两个儿子皆是先天听障人士,因为朱新花早逝的丈夫也是盲人,所以一家人在失去视觉与听觉的媒介之后,几乎无法交流。然而,就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之下,朱新花硬是靠着血脉与亲情将两个孩子抚养长大。

“当我发现小儿子也是聋哑儿之后,感觉天都塌了。”朱新花说。有时候,母子的缘分就是这么神奇,在朱新花日复一日的“瞎比划”下,两个儿子慢慢长大,且逐渐能够理解母亲的意思,而儿子们嘴里发出的“呜呜”声,随着音调的高低转换,有时竟也能让朱新花明白儿子心中所想。


教会儿子种地

她付出百倍艰辛

朱新花虽然是盲人,但却有极强的自理能力,收拾家务、做饭、洗衣服每一样都能熟练完成,用她自己的话讲,这都是“被逼的”。为了能让俩儿子也能自食其力,她很早就培养儿子们这些方面的能力,由于交流不畅,她在干活的时候,总是把孩子们拽到身边,让他们一边看一边跟着学,久而久之,儿子们逐渐也学会了很多技能,一家人也从“母亲单方面付出”变成了“一家人共同努力”,日子也逐渐好了起来。

朱新花说,大儿子赵忠群当年学种地,由于听不到别人的讲解,只能看着别人种,有样学样,最终因为种下错误的种子,导致一年颗粒无收。类似的失败在这家人身上发生了很多次,但是这没有让他们放弃。“后来我就去听别人讲解,然后手把手地教儿子,费了好大劲,他们终于学会了。”朱新花说。多年来,许多事情都由娘仨配合完成,例如赶集买东西,都是儿子骑着电动车带着朱新花去,再由朱新花与人谈价格,他们也互相成为了对方的眼睛、嘴和耳朵。


“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我们活得很有尊严”

在朱新花的家中记者也看到,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家中的陈设与家具也与常人家中无异,灶台旁有一个取暖的炉子,卧室墙上挂着一个空调,火炕的对面则是一台电视机。记者在与朱新花的交流中,小儿子赵忠众一直坐在母亲身边,并时不时点头和发出声响,似乎很想融入到谈话中,而朱新花则笑骂儿子“假装能听懂”,融洽的氛围和普通家庭无异。“老二50多岁了还像个孩子,但他聪明,学什么都快,现在家里做饭基本都是他。”朱新花说。

谈到现在的生活,朱新花坦言“过得很好”,家里有几亩地,儿子们还能种,前几年小儿子还能跟着别人在附近打工赚钱,每月工资也有1000多,三个人都有低保,里岔镇敬老院还会每天给他们送一顿饭,所以在经济上没有任何压力。“最困难的时候早就过去了,感谢这个好时代,我们活得很有尊严。”朱新花说。

记者手记:没有大国崛起,何来小民尊严

记者第一次采访朱新花是2016年,那时朱新花的家门还是一扇黑色的破旧木门,9年过去了,那扇破旧的木门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刷着红漆的铁门,仿佛昭示着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与记者一同前来的里岔镇工作人员刘德强自费给朱新花购买了两桶花生油,据他介绍,现在民政部门和镇财政都对这些困难家庭有帮扶政策,有了政府的兜底这些家庭就无后顾之忧,这不正是“没有大国崛起,何来小民尊严”的具象化体现吗?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