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有着隐逸之气的书法家、学者、赣南师范大学教授吴本清于5月10日19点10分在家中病逝,享年89岁,吴本清先生虽居于赣南,却有着开阔的文化视野与胸襟,字求古韵,朴拙沉雄,尤其以章草韵味的行书和草书而知名。有评论认为,“回溯本清先生的书法之路,最重要的就是‘需从字外看’,即从其人格与学养上看,这对当下的书法界尤其重要。”
吴本清,名自源,字本清,号性愚,1937年出生,于都县人,赣南师范大学教授,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赣州市书协名誉主席。他于1961年江西师范学院(现为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书法教学、书法理论研究、书法创作三方面齐头并进,相互滋养。
书法家、学者吴本清(1937-2025)
吴本清先生性格内敛、淡泊名利,在艺术上,修养全面,书法功力深厚,诸体皆擅,尤其是带有章草韵味的行书和草书,骨力洞达、瘦硬通神,苍茫古拙、气息典雅,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高的个人风貌。
吴本清曾说,书法是笔墨的艺术,要字中见笔法、见墨韵,倘若描字、画字,则去书法远矣。书法家还要重学养,不要成写字匠。
吴本清书法 陈奕禧论书语 85.8×42cm 2008年
2023年,江西省美术馆曾举办“渊源有自——吴本清书法文献作品捐赠展”,吴本清向江西省美术馆捐赠89件/套书画作品,通过“融学于章·章草”“静水流深·[吴]风”“借纸为石·魏碑”三个板块的作品,讲述他的书法创作、书学研究与书法教学中的追求。
金文《前汉书》句 释文:涵之如海,养之如春。
听闻吴本清先生辞世的消息,与之交往极多的《中国钨业》原副主编邓左民专门撰组诗悼念吴本清先生,其中有:
“初谒先生报姓氏,笑谈右军无限事。先生几番赠我联,妙改东坡三两字。
先生执笔承古法,篆籀写出新华章。章草魏碑称独步,甲骨今见真乘黄。
字如其人见功力,先生也有牛脾气。不许时风吹健笔,梅骨兰韵无限意。
平生不肯隐人善,先生予人多大恩。提携朋友及侪辈,诸多贤良出吴门。”
“渊源有自——吴本清书法文献作品捐赠展”策展人、知名画家雷子人曾撰文说:“吴本清先生坦承自己的书法有古法,他又极其看重苏东坡‘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抑或如启功先生所谓执笔像拿筷子吃饭。在森严法则中获得自由,不只是游戏过程,也是修行的果报。那些看似走笔从容、飞白适度、浓淡相宜的书写痕迹——‘不造作’‘不外露’‘用活力’等等日常话语,实则是本清先生对书写原则的认同,也是他关于书法审美的朴素主张。与其为人处世,恰有几分无需牵强的契合。”
《江西日报》“品鉴”版主编钟兴旺在其文章中回忆,晚年的吴本清先生一直笔耕研习不辍,尤其还坚持天天临帖,从古帖中找感觉、求新意,力求做到每一件作品内容有内涵、形式不重复。看他近来的作品,书风在老辣中多了一种平和淡远、宁静率意。
澎湃艺术评论主编顾村言说:“结识吴本清先生是因为2021年参加赣南文化论坛,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先生当时专门示范笔法,受教颇多,本想抽出时间与先生畅聊书法,然而当时行程颇紧,未能如愿。后来一直想着抽时间去江西再访先生,其后又是疫情又是冗事,竟至一拖再拖,听闻先生西行,非常之难受。先生居于赣南一隅,却有着开阔的文化视野与胸襟,人虽瘦弱清骨,谦谦君子风,字却古韵拙朴,苍劲沉雄。回溯本清先生的书法之路,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需从字外看’,即从其人格与学养上看,这对当下的书法界尤其重要,或者说可以是一剂醒药。”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郭名询说,作为吴老的学生、同事,吴老对他影响深重,“我曾为家族写过一幅大对联,吴老师看到后给我指正了其中一处小错误,尽管是小问题,但却让我明白了在做学问的道路上应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论是文字学还是训诂学,吴老师都是我的榜样,他用人格影响了我,指引我前行。”
吴本清书法
吴本清书法《丁辅之甲骨文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