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草书不规范,鬼神也难辨”,我们在学习这一字体时,要以古代名家的名作为启蒙,好好练习,打好基础后再考虑“个性”的问题。学习张芝、索靖、二王、张旭、怀素这些大师的法帖,虽说符合“取法乎上”的原则,但难度太大,对于初学者而言相当于“囫囵吞枣”,导致事倍功半。
因此,找到一部合适的字帖是学习草书的第一步,晋唐名家的行草或章草手稿无疑是最适合的。首先晋唐时期的草书笔法丰富严谨、气韵自然生动,章草、行草又便于上手,而手稿再现了作者真实的书写状态,细腻自然,无矫饰弊病。
而有一部作品完美符合以上所有原则,它比《兰亭序》更神秘,名为“敦煌章草三宝”,即《因明入正理论后书》《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和《妙法莲华经》。曾有拍卖师提出,《兰亭序》真迹估值可达十亿美金,而“敦煌三宝”篇幅远超过它,笔法也更为丰富,市场价至少百亿美金!
1900年,这三件作品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时保存极为完好。它们有两大珍贵之处,其一是字数极多,《略抄》全卷一共12478字,《后疏》总计13364字,《妙法莲华经》超过4000字,总字数足有30000余字,几乎囊括了日常所有的常用汉字,可以视为草书的“百科全书”了。
其二,这部草书水平极高,用笔细腻洒脱,笔笔见功力,而高古朴实之气、经卷脱俗之美,足以超过“草圣”张旭。将章草、行草技法融为一体,又加入几分隶书笔意,笔法细腻多变,翻笔、牵丝、调锋、绞转、枯笔等处更是纤毫毕现。
启功曾盛赞“敦煌书法”:“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因此,临摹此作既符合“取法乎上”,又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这三部法帖出自官方抄经生之手,他们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在书写时能做到既有严谨笔法,书写速度又快,艺术性和实用性兼具,还保留经卷之气。起笔顺锋而入,行笔中锋为主,提按有致,轻重得宜,方圆兼备,因字赋形,满足了对草书的一切想象。
“敦煌三宝”的出土,改写了草书史,让世人领略到了纯正真实的草法,享誉中外。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以极低价格将它买走,可以说是我国的巨大损失。如果我们能将“敦煌三宝”临摹通透,掌握其笔画、结字、章法、墨法技巧,草书自然功力大成。
而今,我们与馆方对方沟通,将“敦煌三宝”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