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集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烟火气,胶州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自然也有很多非常有历史的集市,其中胶州的破烂市(旧货市场)是胶州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集市之一,距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这里每逢农历二、七日为大集,四、九日为小集。每到开集日,这里总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是非常有烟火气息的地方......
今天网上突然传出胶州破烂市集日进行了修改,只保留二、七大集开集,取消了四、九小集的消息,勾起笔者的回忆,放下手中营生,翻资料,作此篇,以飨读者。
赵老叟
乙巳年四月十四日夜于云溪斋
(图片实拍于胶州护城河畔破烂市)
旧时的胶城破烂市位于郭家庄水门里沙滩南崖,西至现今的杭州路,东至云溪桥西,历史悠久,场面时大时小,解放前曾红火一时。
(图片实拍于胶州护城河畔破烂市)
解放前,胶州是山东西部及江浙新浦一带进入青岛、烟台的咽喉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日伪军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都在胶州驻扎大量的部队。由于他们长期盘踞胶城,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军饷田赋,也随着不断的增加,官兵买东西不给钱现象频频发生,胶城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胶城的工商业奄奄一息,除了几家实力较强的店铺外,不抗折腾的小店纷纷倒闭,被迫走向了破烂市场,以处理库存和货底、变卖家当为生或改做小买卖摆摊经营。
摄于胶州破烂市
胶州破烂市,虽然名叫破烂市,其实上市交易的的商品不都是破烂,也有很多好货。城里一些店铺为了逃避苛捐杂税,店门上贴上“本店歇业”的告示,背地里却把货物搬到破烂市上摆摊销售。当时破烂市上有布匹、土产杂品、生产用具等,这些小商品在生产用具上起到了调剂余缺的作用,在生活上起到了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作用。破烂市上的商品价格便宜,销量大、周转快,买卖双方都有利可图。
摄于胶州破烂市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逃跑之前,破烂市还起到了“银号”(今银行)的作用。那个时候市场物价疯涨,一夜之间货币贬值百倍,尽管法币变关金,关金变金元,还是不能仰制通货膨胀。所有纸币在市场上没有人敢收,于是商品交换除了以面粉为价格标准外,破烂市上的铜钱、铜板、大头钱、小头钱又出现了一阵子好买卖,一时间铜币、银币又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流通货币。
摄于胶州破烂市
破烂市上还有许多手工制作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特别是旧社会小脚女人的三寸金莲绣花鞋和绣花裹脚在破烂市上曾红火一时。不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东洋人”还是美国兵,凡是从青岛下乡来胶州城的外国人都要来破烂市上逛一逛,买一点“胶州特产”三寸金莲绣花鞋作为纪念品或收藏品。鞋越小越好,少女的绣花鞋用红、绿、黄、紫、粉红绸缎面料做成,绣有牡丹、芍药等花卉、鱼鸟为贵。最抢手的是新婚女子出嫁时踏毡时穿的软底鞋,上面绣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莲生贵子等吉祥图案,鞋底三调弯,鞋长不过三寸,被外国人视为稀世珍品。外国人买到绣花鞋后,有的把小鞋挂在耳朵上,有的放在鼻子上,招摇过市,以示自豪;还有的把绣花鞋裹脚扎在腰上作为装饰品。在这里手镯、耳环、簪子、古衣古帽、毡帽、瓜皮帽、古董玩具也是畅销货,很多品种供不应求。那时破烂市上的商贩造假意识甚微,充其量就是到沂蒙山一带收购一些粗糙的货色来充实市场。
三寸金莲绣花鞋摄于胶州破烂市
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大潮席卷全国,斗地主、分田地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胶州城乡内外,一大批地主土豪被相继打倒,财产家私被分,贫农贫民得到了胜利果实。但是他们分到的东西除了粮食、布匹衣着和部分家具可以留下使用外,其他物品并不适应当时农村家庭的生活环境。有些农户分到的一些大件物品无处存放,有些农户分到的贵重物品舍不得使用,便肩挑、人抬、车推、馿驼陆陆续续到破烂市上变卖,以换得现钱改善生活或购买农具等生活物品。仅胶城围子里(护城河),就有河头源范家、郭家庄郭家、进德街曾家、城内王家等几十户胶城大地主家的穿衣镜、梳妆台、罗汉床、大衣橱、衣柜、衣箱、三抽桌、八仙桌、炕头柜、炕头桌、条几、太师椅、屏风、博古架、鱼缸、鸟笼、精盆细碗绸缎毡毯、装饰物品、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珠宝玉器、各种首饰等,这些物品做工精细,不凡稀世珍品,进入破烂市后,流落于世。购买者多为机关团体、企业单位、私营工商业户,也有城里居民、行商小贩。当时机关、单位买一些家具办公用,比自己制造省事、省钱、坚固耐用,有账可算,私人购买则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行商小贩贩卖这些价廉物美的物品也有利可图,于是破烂市成了“胜利品”的交易集散地。
摄于胶州破烂市
1966年文革初期,由于开展“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下乡改造运动,胶城的破烂市再次兴旺起来。很多下乡改造者在下乡前把一些家具、旧衣服和一些不敢继续保存的古物、古玩、字画等都拿到破烂市上变卖,以维持下乡的生活,有一些胆大的有识之士,乘此花不几个小钱买一些“破烂”,但后来发现都是些稀世珍宝。
摄于胶州破烂市
计划经济时期,自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开始到改革开放几十个不平凡年头里,经历了农村合作社、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诸多运动。受其影响,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出现矛盾,生产力受挫,商品物资一度出现全面紧张。工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药材、煤炭、石油及日用工业品、各类食品等都纳入了计划管理,凭票、凭证供应。市场经济完全消失,个体经营、集市贸易明令取缔。这一时期,唯一弄够支撑存在的一块自由之地就是破烂市,它给胶州人民群众提供了较大的便利,起到了调剂有无、拾遗补缺的作用。各种票证(如布票、粮票、鞋票、副食品票等十几种)可在此交换,一些紧俏商品、紧缺物资也有出售。上市商品多来自于干部职工单位供应的,居民凭票凭证购买的以及农民出售粮食、棉花、生猪、鸡蛋、油料、蔬菜奖售的一些物品。当时仅商业部门就控制了烟酒糖茶、钟表、暖瓶、自行车、面盆、毛巾、肥皂、电池等约300多种商品用来换购农副产品。因此,许多在国营商店里买不到的商品在破烂市上可以买到。当时胶州人称破烂市为“黑市”,也有人说它是“救命市”。城西曾有一刘姓老汉在破烂市上解决了急需,激动地说:“儿子的婚事,媳妇要一个吊镜和挂钟,无此物不出嫁。全家已经答应,钱都凑齐了,但数月来托人走后门均未办到,眼看婚期将至,愁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幸亏离城近便,篷集必赶,终于如愿,购齐两物,虽然价格较高,但能买到。”
摄于胶州破烂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极大的调动了广大胶州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胶州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逐步改善,市场商品丰富,物价稳定。随着胶州人民住房等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具用具也不断更新换代,二手家电、家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四季服饰市场上应有尽有,过去的破烂市成了名副其实的旧货市场,但仍然对胶州乃至周边地区的资源重新利用、调剂商品余缺、方便群众生产和生活发挥着作用。
摄于胶州破烂市
胶州破烂市历经百年光阴延续至今仍然存在,主要是原先该集市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在过去不管是郊区的农民还是周边的居民都有交易买卖的需要,所以破烂市就自发的形成了。到了现代,人们依然有购买一些物美价廉商品的需要,而破烂市恰好就能满足这些需求。
摄于胶州破烂市
虽然破烂市非常火爆,是城市的烟火气,但是,破烂市的存在还是让一些居民感到不满,一些当地人表示,破烂市影响了胶州的城市形象,并且环境脏乱差,对周边的交通造成不良的影响,每到开集的日子,这里总是非常拥堵,并且由于破烂市的存在,附近就读的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破烂市是否还有必要存在的争议较大。
笔者:赵老叟
帮助爆料/商务合作
请电话联系:13210250719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