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5月8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推进作品《纯真年代》改稿会在中国出版集团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闫晶明,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贺绍俊,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策划室主任苏毅,作家、《纯真年代》作者畀愚,作家出版社总编张亚丽,作家出版社编辑、《纯真年代》责编田小爽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张亚丽主持。
《纯真年代》全文约42万字,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背景,以江南农村马家浜为叙事轴心,讲述了在时代的大变革中,一个群体间人物个体命运的变化以及他们的人生轨迹。以马中林为主人公的青年农民们,他们由乡村走向城市,在时代的潮流中几经沉浮、历尽磨砺,在改变了自己、改造了家乡的同时,他们也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作品气势宏阔,是一部当代江南城乡的发展史,也是一代新时代农民的创业史与成长史。
张亚丽在主持词中说,“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中作协一个重大项目,主要抓一些能够反映时代巨变的精品力作,强调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作品,畀愚的《纯真年代》经过专家小组讨论后入选了这个项目,用作品勾起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共同回忆。
与会专家们共同认为《纯真年代》是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长篇作品。闫晶明说,作品的原创性非常强,对历史、对人物、对时代的认识,都是发自内心来写的,在节奏把控上、在作者刻意要挥洒的过程中,都展现出经过深思熟虑的从容度、平衡感,但是又有原生态写法的状态,让人印象深刻。作品以“马家浜”为故事原点,展现出大开大合的气势,且从一开始第一句话到最后结尾,这种气势始终饱满,在中国当代小说家里面,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品质。作品表现出多重的生活层面,人物众多,所有故事的交错也很立体,传达出作者想要全面反映时代风貌的创作追求。作品从一个点打开一个世界,同时又努力展现一个时代,既是史诗式的写法,又是一种传奇故事的呈现,这是一个大作品的气象。
贺绍俊说,相对很多描写改革开放的作品把重点放在写社会巨变所带来的好处上,畀愚的这部《纯真年代》重点是写人性的变化,通过马家浜村的人物命运,深刻揭示改革开放40年对乡村所带来的变化,以突出的极端性和揭露性,把人性写得很透彻。这样的作品加入到中作协的重点项目里,完全可以给重点项目增加光彩。改革开放对农村的影响突出体现在农村相对独立的格局,农村与城市的关系紧密的纠缠在一起,农村的人也越来越频繁的走向城市,小说特别重点的写了两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物,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这两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说正是改革开放所塑造出来一种新兴的农民形象。
潘凯雄认为,《纯真年代》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一部基础非常好的长篇小说,不是模板化的反映山乡巨变主题的作品。从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中“农民企业家”的形象其实是不断出现的,大体沿着“成功-衰退-没落”这样的模式刻画,但作品中的主人公马中林,作为新时代的农民企业家是具有新兴意义的,跟前一代农民企业家有某种传承又有创新,总体上是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
苏毅说,《纯真年代》应该是畀愚个人创作经历阶段性的总结,是畀愚用时代之笔写给自己的一封情书,是致敬时代之作。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温暖现实主义”特色,有力量且从容。作品以鲜明的地域特征,勾勒出一幅有别于沪上文学、东北文学和西北文学等的独属于江南的文学版图。畀愚的文学作品,一向有着很高的影视转化率,他试图找到文学的东西和影视产业工业最大公约数,这个尝试是非常有益的,是超前的。
在对文本进行仔细梳理后,参会专家们从书名、叙述视角、人物塑造、主题延伸、细节刻画等角度,对作品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给出了诚挚的建议:作品全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全知视角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来铺展故事,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挑战性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建议作者从叙述逻辑性、视角转换的铺垫等方面再多做思考。
《纯真年代》的创作其实可以追溯到2007年,写了6万字初稿后,畀愚开始了14年的素材搜集、思路整理过程,于2022年重新开始创作,2024年年底定稿。在最后的发言中畀愚说:“这部作品写了改革开放的40年,其实也是我们这代人全程参与的40年,这部小说不仅是对我个人创作的回顾、人生的回顾,相信也是我创作生涯中一次重大的创作。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我经常跟村里面的农民们在一起,经常跟他们在一起打牌,慢慢就成了朋友,他们会把自己的各种故事讲给我听,这些都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
“我出生在小镇上,在那里生活了近30年。我以我的家乡为中心,结识了很多乡村人物,后来都形成了小说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已经在我心里孕育了二十多年,而且不断地成长。如果把这本小说比作一个人的话,那就将近二十年的光阴,长大成人,有它自己的个性思想,但我更希望我能写出来一个时代的变迁。”
与会嘉宾合影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