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次仁德吉,她身着藏装,戴着一副眼镜,瘦削的身形却透露出一股子精干劲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那爱笑的模样,嘴角总是微微上扬,眼睛弯成月牙,笑容里满是温暖与真诚。
在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斯堆村,提起次仁德吉,群众无不交口称赞,纷纷竖起大拇指说,她就像一束温暖的光,是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榜样。
斯堆村五保户曲珍老人,前些年双目失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村委会得知曲珍的困境后,计划安排党员和妇女同志轮流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当工作人员征求老人的意见时,她表示想住进次仁德吉家。
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一段温暖人心的过往。
曲珍失明之前,次仁德吉经常在家里做好热腾腾的饭菜给她送去。闲暇之余,也常会去老人家中陪她唠家常,为她收拾屋子。久而久之,次仁德吉的善举在老人心中埋下了信任的种子。
住进次仁德吉家后,次仁德吉把曲珍老人当作了自己的父母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照料,为她洗漱,搀扶她如厕,陪她散步遛弯。考虑到老人牙不好,她便将饭菜做得软烂,方便老人食用,还常常给老人准备好她喜欢吃的香蕉、小白菜等蔬菜水果。
2013年2月,曲珍老人腿部病情复发瘫痪在床。为了全心全意照顾老人,次仁德吉放弃外出打工,在家专心照顾老人。即使生活再难,次仁德吉从未放弃对曲珍老人的细心照顾,给予老人家人般的温暖和亲情。2015年,曲珍老人在次仁德吉的陪伴下安详离世。
“不是自己的亲人,为什么要照顾这么久?”记者问道。
次仁德吉从思念中回过神来说:“相逢就是缘分,也就是家里多双筷子的事儿,我不能看着老阿妈受罪。”
女儿巴桑卓嘎告诉记者,平时,阿妈啦对身边每一个身处困境、亟待帮助的人,总是满含同情与真挚情感。
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每个周五放学时,次仁德吉都会准时出现在颇章乡完全小学门前。多年来,接村里的留守儿童放学,已经成为了她的一项日常。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看到孩子们孤单的眼神,我总是忍不住心疼。接孩子们放学不只是为了陪伴,也是想让孩子们懂得他们值得被爱,有人一直守护在他们身边。”次仁德吉说。
今年1月,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地震。作为一名党员的次仁德吉积极响应号召,从并不宽裕的积蓄里拿出一笔钱,还从家中拿出柴火一同送往灾区。不仅如此,她还穿梭于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支持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乡亲们常说:“有困难找次仁德吉,她的心里装着所有人。”这话没错,次仁德吉家里的铁皮暖壶与搪瓷杯便是最好的见证。
村里只要有工地开工,次仁德吉的身影就会出现在蜿蜒的村道上,双手提着的两个暖壶随着她走路的步伐轻轻晃动。到达工地后,次仁德吉会从背着的布包里掏出搪瓷杯倒上热茶,呼唤忙着干活的工人过来喝茶小憩。
袅袅茶香中,休息角也成了工人们临时的“交往交流交融茶话会”。暖壶提手磨出了包浆,搪瓷杯磕掉了漆皮,但次仁德吉的这份坚持,却让工地多了份别样的温暖。
从2013年被颇章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到2014年荣获乃东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再到2015年成为西藏自治区“最美格桑花”、山南市“感动人物”,以及2024年8月被授予乃东区“道德模范”殊荣。今年,次仁德吉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这一更高的荣誉。这位普通的藏族妇女,用数年如一日的善心善行,正激励着更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来源:西藏日报客户端